问答题
网络用语该不该被收入词典,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用语发展的如火如荼。他能直观的表达网友情感,比如“点赞”、“给力”等词汇都是人民群众生活感受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甚至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也多次用到网络用语。比如“拍苍蝇、打老虎”“朋友圈”等网络用语的使用能使文章或讲话更加生动、活泼。既然网络用语如此广泛的被网友和权威媒体认可,那能否将网络用语纳入词典呢?
关于网络用语收入词典,我觉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有些词汇表达力强、趣味性强、传播速度快,既不破坏母语的纯洁性,又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这样的词汇就应该被收录。另一方面,词典的修订本来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不断革故鼎新的过程。词典收录热词,正是汉语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词汇展现出了时代的变迁。比如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给力”、“摇号”、“闪婚”等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网络流行语。这就表明了,部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络词语应该被收入词典。
当然网络用语收入词典也不能来者不拒。一方面,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相对固定的原则和语法。而占据网络用语半壁江山的符号型和字母型文字,不符合汉语的基本语法,本身就不具备收入词典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很多“音译”和“英译”的网络用语缺乏生命力。比如“伐木累”“酱紫”等词汇,无实际意义,甚至一些网络用词低俗不堪,即使一时“红透半边天”,但也往往昙花一现,没有经过群众的考验,不具备进入词典的资格。
所以,网络用语收入词典应该做到取舍有度、取舍有方。
首先,可以让时间和群众去甄选。收入词典之前,让网络用语“多飞一会”,经过了群众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的网络用语才能作为收入词典的对象。
其次,需要专业的专家团队评估。可以邀请多位经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网络筛选出来的词汇进行进一步评估。严格根据汉语原则和语法,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文明网络用语等规范甄选出收入词典的词语。
最后,面对类似于网络用语的新兴事物,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要给它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要一味的去干预和约束。相信新兴事物的发展必然带来进步和惊喜!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社会现象类综合分析题。网络用语该不该收入词典,运用切片法可以切片为网络用语、收入词典两个部分。按照这个思路从网络用语的发展作为思考的切入点,既然谈到要不要收入词典,就说明收入词典是有原因的,即网络用语的蓬勃发展,因其实用性、趣味性、多元化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这里谈到的受众群体,既包括一般的群众,也包括主流媒体、领导人等更加具有权威性的个体。其次,网络用语作为新事物,顺应了汉语的发展趋势;收入词典也会促进词典和汉语言的革故鼎新。从反面来看,网络用语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当前来看,“音译词”、“英译词”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甚至有些词汇过于庸俗;就长远来看收入词典的词汇大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网络用语从产生到发展为时尚短,其持续生命力如何有待检验。最后,此类题目的作答不仅要有理有据,还应该有破有立。从对策角度来看,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不仅仅局限在网络用语要不要收入词典,而是要谈如何对待网络用语、如何规范使用网络用语、促进网络用语和现代汉语融合发展,满足人们群众的语言表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