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2010年真题)校对题: 通读并纠正校样中的错误。

太阳能光伏发电
煤炭、 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 同时, 全球还有 20 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 人们希望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 维持可持续持续发展。 这当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人们关注的交点。 丰富的太阳能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太阳能发电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种是光热发电方式; 另一种是光电直接转换方式,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 多个电池串连或并连起来, 可以组成较大攻率的太阳能电池组。硅太阳能电池目前发展最成熟, 分为单晶硅太阳能池电、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四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 技术也最为成熟, 在实验室里获得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 24.7%, 工业品的转换效率约为 15%。 多品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相对低廉, 实验室最高光电转换效率为百分之十八, 工业品转换效率可达 16%, 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 目前, 非晶硅簿膜太阳能电池由于稳定性差、 技术不成熟, 尚待进一步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可以存储在蓄电池中。 通过逆变器可以将蓄电池中储存的直流电转化为220V 的直流电, 为各种家用电气供电。
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在 1994—2007 年的 14 年里增长了 17 倍。2007 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 3300MW。予计到 2030 年, 太阳能光伏发电占世界总电力供应的比例将达 10%。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在大多数地区, 全年的平均每日辐射量大于 4kW· h/m2 , 日照时间大于2000h/a, 开发利用的潜力十分巨大。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大多用于出口。 为了扶持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预计未来十几年,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年增长率将高达 25%。
尽管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已经实现快速发展, 但技术尚末完善, 在硅材料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电力, 并且潜在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有关各方要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

【参考答案】

(1) 标题应居中。
(2) 标题的字体、 字级应高于正文, 可改为黑体、 小二号字。
(3)&ld......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2011年真题)校对题: 按照原稿改正校样中的错误; 若认为原稿有差错, 用黑色墨水笔以校对质疑的方式指出。【原稿】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在气象学上, 台风和闪电都属于灾害性天气。 世界上每年因台风、 闪电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在我国, 每年的 5—10 月是东南沿海遭受台风袭击的高频季节。 这一时期, 内陆地区雷击也较多发生。人们不喜欢台风, 也害怕闪电。 但是, 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 又将会怎样呢?科学家告诉我们, 如果没有台风, 本已严重的全球水荒就会进一步加剧。 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存在, 为人类带来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 一次台风登陆时能带来几十亿吨降水!每年, 台风给中国、 日本、 印度、 菲律宾、 越南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量, 往往要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 25~30%!假如没有台风, 世界各地冷热会更不均匀。 赤道地区太阳光照强烈, 气候炎热, 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 热带就会更热, 寒带也会更冷, 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消失。假如没有台风, 地球将失去热平衡。 台风产生于高温高湿海洋环境, 在它的移动过程中, 大风(最快时速可达 300 千米) 将低纬度的热量和水汽带到中高纬度地区, 从而形成了南北之间水热交换, 以维持全球“海—气系统” 的热平衡。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 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 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的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三四摄氏度, 同时, 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 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食物来源。如果没有闪电, 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 雷电交加时, 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 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 而且还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 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 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 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假如没有闪电, 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据有关资料统计, 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 31 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约 100 次。 每次放电, 其电能高达 10 万千瓦· 时, 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 另外,大气中还含有 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 闪电时, 电流高达 10 万安培, 空气分子被加热到 3 万摄氏度以上, 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 变成二氧化氮。 大雨又将二氧化氮熔解成为稀硝酸, 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 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据测算, 全球每年由雷雨“合成” 的氮肥就有 20 亿吨。 这 20亿吨氮肥从天而降, 相当于全球化肥总产量的 8~10 倍。【校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在气象学上, 台风和闪电都属于灾害性天气。 世界上每年因台风、 闪电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在我国, 每年的 5—10 月是东南沿海遭受台风袭击的高频季节: 这一时期, 内陆地区雷击也较多发生。人们不喜欢台风, 也害怕闪电。 但是, 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 又将会怎样呢?科学家告诉我们, 如果设有台风, 本已严重的全球水荒就会进一步加剧。 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存在, 为人类带来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 一次台风登陆时能带来十几亿吨降水!每年, 台风给中国、 日本、 印度、 菲律宾、 越南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量, 往往要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 25~30%!假如没有台风, 世界各地冷热会更不均匀。 赤道地区太阳照光强烈, 气候炎热, 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 热带就会更热, 寒带也会更冷, 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消失。假如没有台风, 地球将矢去热平衡。 台风产生于高温高湿润海洋环境, 在它的移动过程中, 大风(最快时速可达 300 千米) 将低纬度的热量和水汽带到中高纬度地区, 从而形成了南北之间水热交换, 以维持全球“海-气系统” 的平衡。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 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 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的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三四摄氏度, 同时, 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 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食物来源。如果没有闪电, 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 雷电交加时, 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 稀薄的臭氧不但臭, 而且还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 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 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 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假如没有闪电, 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据有关资料统计, 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 31 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约 100 次。 每次放电, 其电能高达 10 万千瓦. 时, 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 另外,中还含有 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 闪电时, 电流高达 10 万安培, 空气分子被加热到 3 万摄氏度以上, 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 变成二氮化氧。 大雨又将二氧化氮熔解成为稀硝酸, 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 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据测算, 全球每年由雷雨“合成” 的氮肥就有 20 亿吨。 这 20亿吨氮肥从天而降, 相当干全球化肥总产量的 8—10 倍。
问答题
(2012年真题)校对题: 按照原稿改正校样中的错误; 若认为原稿有差错, 用黑色墨水笔以校对质疑的方式指出。【原稿】“淘” 金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 由于它稀少、 特殊和珍贵, 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五金之首, 有着极其显赫的地位。 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因为金具有这一“贵族” 的地位, 一段时间里曾是财富和华贵的象征。金是一种化学元素, 符号是 Au。 它的化学符号源自其拉丁文 Aurum。 Aurum 的含义是“灿烂的黎明”。 金在化学元素家族中“排行” 79, 原子量为 196.96654, 密度为 19.3 克 厘米3 , 熔点 1063 摄氏度, 沸点 2600 摄氏度, 与银、 铜、 铁、 锡等同为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元素。 金是所有元素中延展性最强的。 1 克金能抽成 3~4 千米长的金丝, 或压成厚约 0.0001 毫米的金箔。 金非常稀有, 它在太阳中的含量为 0.000001‰, 在海水中的含量为0.00000001‰, 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0.000011‰。从古代开始, 人类就梦想用人工的方法制造黄金。 炼金术士、 化学家等都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从古代到 20世纪初的几千年里, 炼金梦不断破灭。 人们逐渐相信, 黄金不可能由人工制造, 只能从自然界获取。 然而 20 世纪初, 元素放射性的发现及原子内部结构的揭秘, 打破了这一观念。 科学家们认为人工制造黄金是可能的。我们知道各种元素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原子中质子、 中子和电子的数目不同, 特别是质子的数目不同。 如果用人工的方法改变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就可以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这就是说, 只要能从序号大于 79 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中减少一些质子, 或给序号小于 79 的元素的原子中增添一些质子, 使它们的质子数为 79, 就可以把这些非 79 号元素转变成 79 号元素金。 但是给原子增减质子并不像给一个容器装取豆子那样简单。 原子核非常坚固, 要破坏它需要巨大的能量。 据计算, 从原子核内取出一个质子所需的能量比把一个分子破裂成原子所需要高出 100 万倍。 因而,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原子核总是“安然无恙”, 利用任何化学手段及普通的物理方法(比如升温) 只能导致原子重新组合或分子破裂成原子——这就是炼金术士制造不出黄金的根本原因。20 世纪四十年代, 人类数千年来的“人造黄金” 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的班布里奇博士及其助手, 利用“慢中子技术” 成功地将比金原子序数大 1 的汞变成了金。 约 40 年后,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 83 号元素铋转变成了金。 他们把铋置入高能加速器中, 用近乎光速的粒子去轰击铋的原子核, 结果 4个质子破核而出, 剩下了 79 个质子, 铋原子的结构便发生了相应的突变, 一跃而成为金原子。 用类似的方法,他们把 82 号元素铅也变成了金。遗憾的是, 黄金目前只能用这样的人工方法制造, 且只能在极少数拥有高科技的实验室里进行, 成本极高。【校样】“淘” 金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 由于它稀少、 特殊和珍贵, 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五金之首, 有着极其显赫的地位。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因为金具有这一“贵族” 的地位, 一段时间里曾是财富和华贵的像征。金是一种化学元素, 符号是 Au。 它的化学符号源自其拉丁文 Aurum。 Aurvm 的含义是“灿烂的黎明”。 金在化学元素家族中“排 行” 79, 原子量为 196.96654, 密度为 19.3 克 厘米3 , 镕点 1063 摄氏度, 沸点 2600 摄氏度, 与银、 铜、 铁、 锡等同为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元素。 金是所有元素中延展性最强的。 1 克金能抽成 3~4 千米长的金丝, 或压成厚约 0.0001 毫米的金箔。 金非常希有, 它在太阳中的含量为 0.000001‰, 在海水中的含量为 0.00000001‰, 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0.000011%。从古代开始, 人类就梦想用人工的方法制造黄金。 炼金术士、 @#&化学家等都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从古代到 20 世纪初的几千年里, 炼金梦不断破灭。 人们遂渐相信黄金不可能由人工制造, 只能从自然界获取。 然而 20世纪初, 元素放射性的发现及原子内部结构的揭秘, 打破了这一观念。 科学家们认为工人制造黄金是可能的。我们知道各种元素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原子中质子、 中子和电子的数目不同, 特别是质子的数目不同。 如果用人工的方法改变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就可以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这就是说, 只要能从序号大于 79 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中减少一些质子, 或给序号小于 79 的元素的原子中增添一些质子, 使它们的质子数为 79, 就可以把这些非 79 号元素转变成 79 号元素金。但是给原子增减质子并不像给一个容器装取豆子那样简单。 原子核非常坚固, 要破坏它需要巨大的能量。 据计算, 从原子核内取出一个质子所需的能量比把一个分子破裂成原子所需要的能量要高出 100 万倍。 因而,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原子核总是“安然无羌”, 利用任何化学手段及普通的物理方法(比如升温) 只能导致原子重新组合或分子破裂成原子—这就是炼金术士制造不出黄金的根本原因。20 世纪四十年代, 人类数千年来的“人造黄金” 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的班布里奇博士及其助手, 利用“慢中子技术” 成功地将比金原子序数大 1 的汞变成了金。 约 40 年后,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 82 号元素铋转变成了金。 他们把铋置入高能加速器中, 用近乎光速的粒子去轰击铋的原了核, 结果 4个质子破核而出, 剩下了 79 个质子, 铋原子的结构便发生了相应的突变, 一跃而成为金原子。 用类似的方法,他们把 82 号元素铅也变成了金。遗憾的是, 黄金目前只能用这样的人工方法制造, 且只能在极少数拥有高科技的实验室里进行, 成本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