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2012年真题)校对题: 按照原稿改正校样中的错误; 若认为原稿有差错, 用黑色墨水笔以校对质疑的方式指出。
【原稿】
“淘” 金
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 由于它稀少、 特殊和珍贵, 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五金之首, 有着极其显赫的地位。 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因为金具有这一“贵族” 的地位, 一段时间里曾是财富和华贵的象征。
金是一种化学元素, 符号是 Au。 它的化学符号源自其拉丁文 Aurum。 Aurum 的含义是“灿烂的黎明”。 金在化学元素家族中“排行” 79, 原子量为 196.96654, 密度为 19.3 克/厘米3 , 熔点 1063 摄氏度, 沸点 2600 摄氏度, 与银、 铜、 铁、 锡等同为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元素。 金是所有元素中延展性最强的。 1 克金能抽成 3~4 千米长的金丝, 或压成厚约 0.0001 毫米的金箔。 金非常稀有, 它在太阳中的含量为 0.000001‰, 在海水中的含量为0.00000001‰, 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0.000011‰。
从古代开始, 人类就梦想用人工的方法制造黄金。 炼金术士、 化学家等都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从古代到 20世纪初的几千年里, 炼金梦不断破灭。 人们逐渐相信, 黄金不可能由人工制造, 只能从自然界获取。 然而 20 世纪初, 元素放射性的发现及原子内部结构的揭秘, 打破了这一观念。 科学家们认为人工制造黄金是可能的。
我们知道各种元素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原子中质子、 中子和电子的数目不同, 特别是质子的数目不同。 如果用人工的方法改变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就可以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这就是说, 只要能从序号大于 79 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中减少一些质子, 或给序号小于 79 的元素的原子中增添一些质子, 使它们的质子数为 79, 就可以把这些非 79 号元素转变成 79 号元素金。 但是给原子增减质子并不像给一个容器装取豆子那样简单。 原子核非常坚固, 要破坏它需要巨大的能量。 据计算, 从原子核内取出一个质子所需的能量比把一个分子破裂成原子所需要高出 100 万倍。 因而,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原子核总是“安然无恙”, 利用任何化学手段及普通的物理方法(比如升温) 只能导致原子重新组合或分子破裂成原子——这就是炼金术士制造不出黄金的根本原因。
20 世纪四十年代, 人类数千年来的“人造黄金” 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的班布里奇博士及其助手, 利用“慢中子技术” 成功地将比金原子序数大 1 的汞变成了金。 约 40 年后,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 83 号元素铋转变成了金。 他们把铋置入高能加速器中, 用近乎光速的粒子去轰击铋的原子核, 结果 4个质子破核而出, 剩下了 79 个质子, 铋原子的结构便发生了相应的突变, 一跃而成为金原子。 用类似的方法,他们把 82 号元素铅也变成了金。
遗憾的是, 黄金目前只能用这样的人工方法制造, 且只能在极少数拥有高科技的实验室里进行, 成本极高。
【校样】
“淘” 金
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 由于它稀少、 特殊和珍贵, 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五金之首, 有着极其显赫的地位。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因为金具有这一“贵族” 的地位, 一段时间里曾是财富和华贵的像征。
金是一种化学元素, 符号是 Au。 它的化学符号源自其拉丁文 Aurum。 Aurvm 的含义是“灿烂的黎明”。 金在化学元素家族中“排 行” 79, 原子量为 196.96654, 密度为 19.3 克/厘米3 , 镕点 1063 摄氏度, 沸点 2600 摄氏度, 与银、 铜、 铁、 锡等同为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元素。 金是所有元素中延展性最强的。 1 克金能抽成 3~4 千米长的金丝, 或压成厚约 0.0001 毫米的金箔。 金非常希有, 它在太阳中的含量为 0.000001‰, 在海水中的含量为 0.00000001‰, 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0.000011%。
从古代开始, 人类就梦想用人工的方法制造黄金。 炼金术士、 @#&化学家等都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从古代到 20 世纪初的几千年里, 炼金梦不断破灭。 人们遂渐相信黄金不可能由人工制造, 只能从自然界获取。 然而 20世纪初, 元素放射性的发现及原子内部结构的揭秘, 打破了这一观念。 科学家们认为工人制造黄金是可能的。
我们知道各种元素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原子中质子、 中子和电子的数目不同, 特别是质子的数目不同。 如果用人工的方法改变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就可以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这就是说, 只要能从序号大于 79 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中减少一些质子, 或给序号小于 79 的元素的原子中增添一些质子, 使它们的质子数为 79, 就可以把这些非 79 号元素转变成 79 号元素金。
但是给原子增减质子并不像给一个容器装取豆子那样简单。 原子核非常坚固, 要破坏它需要巨大的能量。 据计算, 从原子核内取出一个质子所需的能量比把一个分子破裂成原子所需要的能量要高出 100 万倍。 因而,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原子核总是“安然无羌”, 利用任何化学手段及普通的物理方法(比如升温) 只能导致原子重新组合或分子破裂成原子—这就是炼金术士制造不出黄金的根本原因。
20 世纪四十年代, 人类数千年来的“人造黄金” 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的班布里奇博士及其助手, 利用“慢中子技术” 成功地将比金原子序数大 1 的汞变成了金。 约 40 年后,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 82 号元素铋转变成了金。 他们把铋置入高能加速器中, 用近乎光速的粒子去轰击铋的原了核, 结果 4个质子破核而出, 剩下了 79 个质子, 铋原子的结构便发生了相应的突变, 一跃而成为金原子。 用类似的方法,他们把 82 号元素铅也变成了金。
遗憾的是, 黄金目前只能用这样的人工方法制造, 且只能在极少数拥有高科技的实验室里进行, 成本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