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教学实录,完成问题。师:“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B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C生说:“我知道蔡桓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学生们都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突然,D学生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己的小命。”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桓公时,就应想方设法让蔡桓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桓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问题:结合现代语文教学新理念和新思想,谈谈该教学片段的优点。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旁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理解此句意思的同学,谁能阐释一下自己的见解生1:我认为此句是告诫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生2:我认为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切忌不懂装懂。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自己的观点。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汤问》里记载的一则传说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吗生:(异口同声)想!师:好——下面请听配乐朗诵《两小儿辩日》。(放录音。用投影仪显示本课的学习目标:①熟读理解课文;②复述故事情节;③分析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师:这篇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很有情趣,哪些同学听了录音之后,能为我们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四位被选中同学的朗读声在教室里响起)师:同学们评判一下,他们朗读得如何生1:我觉得“小儿乙”读出了争论的语气。生2:我觉得“孔子”读出了老夫子的语气特征。生3:“旁白”的普通话真好。师:是啊,老师也认为他们读得非常好。这些同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亲切、自然。好!下面我们向他们看齐,集体将课文朗读一遍。(齐读)师:故事虽短小,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谁起来为我们复述一下故事情节(两名学生复述故事)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
B.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C.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D.《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单项选择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一、熟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二、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三、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做了回答。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四、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规律来看,应放在第三问发问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具体结合本文,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D.第四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语段,从而学会应用于写作,着眼于学生的识字与写字、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