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旁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理解此句意思的同学,谁能阐释一下自己的见解生1:我认为此句是告诫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生2:我认为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切忌不懂装懂。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自己的观点。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汤问》里记载的一则传说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吗生:(异口同声)想!师:好——下面请听配乐朗诵《两小儿辩日》。(放录音。用投影仪显示本课的学习目标:①熟读理解课文;②复述故事情节;③分析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师:这篇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很有情趣,哪些同学听了录音之后,能为我们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四位被选中同学的朗读声在教室里响起)师:同学们评判一下,他们朗读得如何生1:我觉得“小儿乙”读出了争论的语气。生2:我觉得“孔子”读出了老夫子的语气特征。生3:“旁白”的普通话真好。师:是啊,老师也认为他们读得非常好。这些同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亲切、自然。好!下面我们向他们看齐,集体将课文朗读一遍。(齐读)师:故事虽短小,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谁起来为我们复述一下故事情节(两名学生复述故事)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
B.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C.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D.《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热门 试题

单项选择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一、熟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二、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三、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做了回答。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四、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规律来看,应放在第三问发问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具体结合本文,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D.第四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语段,从而学会应用于写作,着眼于学生的识字与写字、写作能力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无论是按公历还是按农历算,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想起游玩过的迷人风景,也许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节”在公园游玩,一位救落水儿童的不知名的叔叔;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选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十一”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学生“沙沙沙”地挥笔直抒,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有书信,有诗歌,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对上述教学案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广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B.组织作文教学时,教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能够多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
C.这样的写作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再现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大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D.写作练习时不应该对字数文体等加以限制,适当拓宽写作要求,其实就是扩大了学生完成习作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