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人才!
师:文中的人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代?
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
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地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
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地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谏”的智慧。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A.高兴地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B.万寿无疆。
C.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参考答案】

C
教师将影视与课文结合起来,并进行了相关的知识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某教师正在执教必修(1)现代诗《雨巷》,在讨论其主题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雨巷》的主题是诗人的内心迷茫和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并找到1927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内心彷徨为证。有的学生则说主题其实就是作者对心中期待已久的姑娘的朦胧情感、想追而不敢追的痛苦,因为诗人青年时曾爱慕一位叫施绛年的姑娘,并写诗表达对她热烈的爱,而《雨巷》恰恰符合作者此时的心理。更有的同学说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助“雨巷”这一意象,进行郁闷心情的自我排遣罢了,诗人写诗时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雨巷——主题大讨论》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题。案例:【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学生作文】一杯沧海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寇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③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在生活中翱翔的人,就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在生活中徜徉的人,就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问题:请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查看材料
A.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B.2‰,2003年为51.7%
C.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D.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E.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