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案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
一杯沧海
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
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寇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③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
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在生活中翱翔的人,就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在生活中徜徉的人,就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问题:
请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A.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B.2‰,2003年为51.7%
C.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D.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E.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②段中的“豆寇年华”应为“豆蔻年华”;第③段中“喧嚣”应为“喧嚣”。病句:第④段中: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美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碌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浣溪沙·秋风中荷花》……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B](1)配乐朗读第四段。(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C]师:感觉怎么样啊?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师:……生:……[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入自然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A.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碌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C]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师:……
生:……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入自然
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一位高中教师作文课的教学反思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对存在高考应试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A]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作文教学就直奔高考而去,“应试”色彩非常浓厚;还有的教师“脚踩西瓜皮”,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甚至还有的打着“我手写我心”的旗号.放任自流.以日记、周记等随笔替代作文的训练,“规范”要求严重缺失。[B]为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具体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的课标要求。[C]高中作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写作每类文体的根本性问题,如破题、立意、选材等,又要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性问题,如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末节”。而如今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本末倒置,抓住“根本”的少了,专攻作文应试技巧的多了,使得学生作文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泛。只有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而有效的解决,才能去追求细枝末节的技巧。[D]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够像小学和初中那样,将自己的思维长久地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必须能够进入到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去写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例如记叙文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起伏波澜。所有这些,就是高中记叙文训练之“根”,就应该是我们牢牢把握的高中作文训练的根本着力点。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该观点是该教师基于应试教育以及高中写作教学现状得出的推论B.该教学设想符合新课标要求,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C.这是因为考虑到了高考对作文的要求。考虑到了学生作文的实际现状,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D.这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得出的推论.同时也提到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大着力
A.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对存在高考应试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A]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作文教学就直奔高考而去,“应试”色彩非常浓厚;还有的教师“脚踩西瓜皮”,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甚至还有的打着“我手写我心”的旗号.放任自流.以日记、周记等随笔替代作文的训练,“规范”要求严重缺失。[B]为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具体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的课标要求。
[C]高中作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写作每类文体的根本性问题,如破题、立意、选材等,又要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性问题,如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末节”。而如今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本末倒置,抓住“根本”的少了,专攻作文应试技巧的多了,使得学生作文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泛。只有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而有效的解决,才能去追求细枝末节的技巧。
[D]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够像小学和初中那样,将自己的思维长久地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必须能够进入到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去写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例如记叙文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起伏波澜。所有这些,就是高中记叙文训练之“根”,就应该是我们牢牢把握的高中作文训练的根本着力点。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该观点是该教师基于应试教育以及高中写作教学现状得出的推论
B.该教学设想符合新课标要求,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C.这是因为考虑到了高考对作文的要求。考虑到了学生作文的实际现状,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D.这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得出的推论.同时也提到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大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