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正在执教必修(1)现代诗《雨巷》,在讨论其主题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雨巷》的主题是诗人的内心迷茫和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并找到1927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内心彷徨为证。有的学生则说主题其实就是作者对心中期待已久的姑娘的朦胧情感、想追而不敢追的痛苦,因为诗人青年时曾爱慕一位叫施绛年的姑娘,并写诗表达对她热烈的爱,而《雨巷》恰恰符合作者此时的心理。更有的同学说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助“雨巷”这一意象,进行郁闷心情的自我排遣罢了,诗人写诗时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
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雨巷——主题大讨论》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
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参考答案】

C
虽然网络平台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并没有代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当选。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题。案例:【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学生作文】一杯沧海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寇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③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在生活中翱翔的人,就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在生活中徜徉的人,就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问题:请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查看材料
A.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B.2‰,2003年为51.7%
C.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D.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E.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美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碌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浣溪沙·秋风中荷花》……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B](1)配乐朗读第四段。(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C]师:感觉怎么样啊?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师:……生:……[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入自然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A.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碌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C]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师:……
生:……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入自然
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