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要求减负政策施行多年,学生的作业也确实有所减少。但是广大家长和孩子还是说累、累、累。请谈谈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步推进,提倡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减负政策执行多年,虽有成果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累”这一真实存在的问题,令人深思,急需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体制固化、教育观念功利。分数高低依然是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为提升升学率,一方面通过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变相补课、布置过多额外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另一方面也给家长施加压力,力图通过家长教育、校外辅导等帮助学生成长。
第二,家长心态失衡、盲目借助外力。多数家长对素质教育、快乐学习的理念认知不足,不敢也不愿给孩子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受社会及其他家长的影响,盲目给孩子报读众多补习班,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与自己的精神经济压力。
第三,教育部门缺位,有效监管不足。教育部门减负政策过于宏观框架,缺乏指导意义,同时没有配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在课业减负工作的监管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形式化,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要想真正实现孩子和家长的双减负,让减负不至于沦为形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式来着手改变: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定期向学校与老师宣传减负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传授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具体做法,打破人才评价的“唯分数论”的观念,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矫正家长心态,摒弃校外加负的做法。通过各种手段让广大家长知晓孩子们的品德、学业、身心健康和兴趣特长是同等重要的,倡导因材施教,摒弃盲目攀比。
第三,制定有效的监管机制,打造监督举报平台。教育部门在减负政策上要具体化,尤其对在校时间、课后作业、考试、补课、休息和锻炼时间等要做更加严格细致的规定。同时配套奖惩和激励机制,对违规补课、有偿补课及强制报名辅导班和订购课辅资料等行为进行处罚并督促改正。广泛发动社会公众通过媒体、网络、举报电话等等真实反映各个学校课业负担的情况,建立监督举报的平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
总之,教育之道,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只有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才能实现真正减负。
点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教育内部和外部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
不合理的考试选拨和评价制度是根本原因,考试成绩不仅是升学的标尺,也是择业的标尺,这是引发多方关注应试教育,继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不科学的考核规则是直接原因,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人数或比例看成区域间竞争的硬指标,导致学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是唯成绩论,导致教师直接施压学生;最后,家长传统封建观念是辅因,“读书谋职业”的社会现象,使教育的功能严重扭曲。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同向施压,学生压力自然提升。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减缓升学压力;其次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减少课程门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最后改革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