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给定资料:
以下是关于部分国家教育发展情况的内容:
●纵观近几十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族裔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数量和人口比例都有了显著提高。
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大学数量众多,只要考生学习努力,拿到一份大学录取并不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高校和政府已经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相应的法律保障,个人的教育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因素和个人努力,难以责怪政府和社会体制。
事实上,美国政府也在不断努力消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弱势群体的入学概率。
在法律建设上,美国通过实施黑人、女性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平权法案和采取积极补偿行动,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极大缓解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种族和性  别歧视问题。
同时,联邦政府还设置了许多奖助学金项目,比如最著名的佩尔助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美国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不敢采取任何针对学生家庭出身的歧视性举措。在招生和就业过程中,针对考生和应聘者个人背景的歧视在美国社会中是不可触碰的雷区。一旦发生,会酿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和极大的名誉危机。
同时,很多美国高校自身也希望扩大学生背景的多元性,并在推动教育公平、扶助弱势群体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美国高校中往往设有积极补偿行动计划,承诺在招生录取和评选奖助学金方面对弱势群体考生予以优先照顾。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教育注重平等,其主要体现为“面的平等”,区别于欧美所强调的
“个人化的平等”。日本强调“通过创造均质的空间和均质的时间,形成‘平等’分配资源的基础,从而将机会均等的概念真正适用于教育”。
在这个“面的平等”指导思想下,日本确立了均质的资源分配体系,以及中央集权式的课程政策;以班级为单位,提供均质均量的学校设备、课程内容以及教员,从而保证城市与农村教育条件的平等性。
除了城乡学校的设施无差别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日本还做到了让城乡学校的老师在数量和资质上一样平均。当然,也有老师不那么愿意到偏远的岛屿和乡村教学;但是日本实行轮调制,老师必须在一定区域内轮调,三年到五年之后必须换一所学校。这样的安排,除了出于公平的考虑外,也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得到不同的锻炼,以提升自身的能力。
据日本教育界相关人士说,因为偏远地区的学校班级规模更小,而老师的素质和城里的老师并无差异,所以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老师的指导会更多,反而学习成绩(会比城市孩子)更好一些。
在2007年以前,日本是没有贫困儿童这样的议题的。直到2009年经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日本有16.3%的孩子过着人均不足6万元人民币/年的生活(日本以人均收入低于中间值的一半为贫困线)。于是贫困儿童成了日本新的社会议题。Kids'Door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成为一个专注于提升贫困儿童学力的非营利社会组织(NPO)。
Kids'Door经过研究发现,家庭收入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育状况:父母收入少的孩子(大多是单亲家庭或是生活在看护所的孩子),他们通常在家学习的时间会少于家庭经济好的孩子,能获得的校外体验也更少。由于接受不到充分的教育,这些孩子通常也不能从事高收入的职业,从而导致下一代的继续贫困。为了切断这样一个贫困的连锁链条,Kids'Door利用大学生志愿者,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升入高中和大学。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英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1969年英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几乎是50年代中期的一倍。有利的物质环境使学校能够雇用更多的教师,促进了班级规模的改善,1965年初等学校班级就读人数超过40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由原来的30%以上下降为13%,班级的平均人数为30.7名,班级规模的缩小也使得教育质量得到了改善。
《1944年教育法》对中央教育拨款进行了调整,拨款在总的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提高到了战后的55%,财政投入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央财政的肩上。对私立和教会学校在经费上给予补助,建立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在内的公共教育体系,使初等与中等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对中等公立学校实行免费制。
1992年教育与科学部改组,成立了教育与就业部,集权趋势更加明显。《1993年教育法案》规定为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特设一个拨款机构,同时设立教育标准局,以视察指导由国家直接拨款的学校,缩小各地区和学校间教育质量差距,更加有效地管理和保障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质量的平衡和提高。
2007年英国公布了《儿童计划: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政府提出了如下政策:对贫困家庭,政府将努力解决其住房贫困问题:在3年内投资9000万英镑改善残疾儿童的设施,并将残疾儿童享受福利资助的年龄延长至18岁:为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提供最为优秀的教师:针对处于犯罪危险期的青少年,在3年内投资2000万英镑用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预防,投资6600万英镑对最有可能犯罪的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假如你是某市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整理一份《关于国外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要点,供领导参阅。
要求:
(1)提炼准确,归纳合理;
(2)条理清楚,不考虑格式:
(3)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

美、日、英在教育发展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并取得显著成绩。为了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给定资料: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念,提出在实行“大道”的时代,天下都是共享的,最终会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它的本质思想为“公有均平”:不但社会公平公正,充满正义与友善,而且生活中也处处充满着温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天下之人皆相爱”“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思想,都是先贤对讲信修睦、人得其所、人人为公且各尽其力的大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一根本性规定根植于“大同社会”理想的文化基因,两者文脉相连、内在契合,但又不完全相同。共享发展一方面汲取了“大同社会”里的部分思想精华,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和转化。它批判地吸收了“大同社会”理想,将之转化和发展为共享发展内含的共同富裕追求。共享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全面小康,实现人民群众共同物质生活富有、共同精神生活富足。其基本精神的背后,蕴藏着传承已久的“大同社会”理想,但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空想局限,是对传统大同社会这一家国理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就是要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通过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制度,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促进人民群众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共享发展理念这一价值指向,克服了传统“公有均平”思想的绝对平均主义价值局限,进而提炼升华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有现实可行性的公平正义原则。相对于“大同社会”在当时的不切实际,如今提出的共享发展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中国凸显的众多问题急迫呼唤发展理念的创新,共享发展理念是党在理性审视和分析中国问题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不断趋于成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共享模式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促进了商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根据“给定资料l”,谈谈你对“共享发展一方面汲取了“大同社会”里的部分思想精华,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和转化。”这句话的理解。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不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