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一支铅笔8()”。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二年三班的小明同学填上了“元”,却被老师判错。老师的解释是,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角”。小明同学觉得被判错很冤枉,因为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
于是小明同学到学校附近的文具店逛了一圈,发现几角钱的,几元钱的,十几元钱的都有。一些多彩铅笔、有自动出芯功能的铅笔、3D打印的个性化铅笔,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支不等。小明更是觉得委屈和冤枉,他心想:“铅笔的印象只允许“8角钱”的这一种款式,而对那些品种繁多、创意无限的铅笔就不算铅笔了吗?”
类似的事情,让小丁同学也觉得冤枉,一道“问村庄旁的溪水是什么颜色?”的题目,备选答案有:白色、无色、彩色。小丁同学选择了“彩色”,被老师打了一个叉。小丁同学心想:“大自然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在明媚蓝天映照下,在青山和鲜花反衬下,溪水色彩斑斓,这样也没错啊!”
有人会说,考试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常常扮演着风向标和指挥棒的角色,所以考试的内容、方式、标准,对实现怎样的教育而言尤为关键。

结合案例,请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上分析上述现象?

【参考答案】

①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②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③教师教学,注重“教会学生知识”,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
④从学生观看,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⑤没有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