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小学生形成的不良品德的主观原因有哪些?如何矫正?【补充知识题】
【参考答案】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观原因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如有些学生道德无知,正误不分,美丑不辨;有些学生不懂法律,法纪观念淡薄;有些学生形成错误道德观念,是非观念颠倒,于是他们天不十白、地不怕,逞强闹事,教师批评时不仅不认错,反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英雄。
(2)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学生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不能抵抗“诱惑”因素,出现“明知故犯”、知行不一的情况。
(3)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一些学生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正常满足,形成情感饥饿状态;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被老师和集体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损,长此以往,形成不良品德。
(4)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坏习惯一旦形成,往往使学生在采取类似不良行为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感到舒适的情绪体验。如有的学生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就是由于打人骂人的坏习惯造成的。
小学生不良品德的预防和纠正
预防和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复杂、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协调一致,共同配合。针对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为使预防和矫正工作收到实效,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是矫正不良品德的前提和基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系。
有了这种关系,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取得不良品德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优秀班集体是培育优秀学生的摇篮。因此,班级必然要有良好的班风和健康的舆论,才能提倡和支持正义,批评和抵制非正义,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和正确舆论的班集体,它的教育力量是任何个人所代替不了的,它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坚实基础。
(2)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有效措施。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大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行,前途无望,因而自暴自弃。但其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希望获得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的小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傲感,目空一切,其实,自傲的人自卑感最强,他们只是想以自傲的外表掩盖自己内心的怯懦而已。自卑感和自傲感都不利于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造成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傲感。要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要引导品德不良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为他们提供创建班集体的条件和机会,鼓励他们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荣誉,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3)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是非观是关于是非、善恶的认识,是小学生自觉纠正错误行为而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依据。是非观念淡薄或欠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导致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品德不良学生的典型心理特点。因此,班主任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等,是纠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手段。
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首先应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坚持表扬、鼓励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其次,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高尚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不道德的行为。第三,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形成过程,从而树立自己的成才观。
(4)锻炼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导小学生磨炼道德意志是纠正其不良品德的重要环节。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小学生的道德意志还比较薄弱,经常会出现违纪现象,因而,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小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变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的,有时还会有反复。因此,班主任切不可因为学生暂时的“倒退”而灰心失望,更不能采取过激的、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言行,而要用极大的耐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信任和尊重。否则,可能功亏一箦。
总之,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纠正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过程,需要小学教师和班主任调动一切教育力量,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广泛合作,协调一致,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健康、愉快、和谐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答案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