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试设计一次班级活动。【补充知识题】

【参考答案】

首先,应注意班级活动的情境。
活动情境可以分为物化环境(指开展活动的会场环境)、非物化环境(指活动开展的舆论、氛围、情感等)和问题情境三大类。
物化环境的设计艺术即将活动场地精心布置,使之具有典型性和活动氛围,以增强活动的感染力。仅以选择教室作为活动场地为例,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在黑板上写明题目,在适当的位置布置一些彩带、气球、鲜花等,也可以适当准备些小奖品,并将课桌椅重新排列成适合活动的形状,使活动氛围立刻浓厚起来。
非物化环境的设计艺术指靠教师或其他参与者的语言、表情、行动等去激发,去调动活动的氛围。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说几句鼓励的话,或请家长和学校领导来观看和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将自己看作是集体活动的一员,以朋友的姿态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手舞足蹈,一起参加比赛,消除师生之间的防备与隔阂,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这样,学生们才能自由、勇敢地表现自己。
问题情境的设计艺术是设立一个具体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必须掌握活动内容的实质,然后据此选择恰当的素材,最好设计成一个小故事,或编制一个小品,引发学生的思考。要通过所设的情境把学生带到问题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感悟、去体会,并自己得出答案。
其次,班级活动的方案策划:
班级活动方案是具体活动的规划与安排,是在活动之初预先拟定的活动内容与步骤。
(1)班级活动方案的构成
①活动标题。活动标题是对活动内容的实质性反映。好的活动标题,首先要求充满学生的成长气息;其次要反映活动的主题;最后,要简练、醒目、易记。
②活动目标。组织班级活动时,应先明确活动的具体目标,使学生明确开展该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活动目标明确是制定方案和评价活动的依据。
③活动时间、地点、人员。班级活动的开展,其基本构成要素是时间、地点和人员。班级活动一般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应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学校总体安排及教学方案等确定时间、地点和人员构成。
④活动的内容、形式。选择理想的班级活动形式的依据主要有四点:一是活动内容;二是现实条件;三是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其他实际情况;四是指导者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⑤活动步骤。在活动过程的每一步实施中,都要有目的、规划与预测,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指明注意事项,以引起学生注意。
⑥活动准备。必须对开展活动的场地、所用器材及工具设备做周密考虑,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⑦活动总结与反思。班级活动的反思可从三方面进行:
第一,班级活动的方案反思。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主题选得是否合理,主题提炼的深度是否得当,活动时间的安排如何,人员挑选、落实得如何,活动过程中是否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如何进行的调整,原因是什么。活动中是否还有情况是预设时没有考虑到的,活动的过程设计是否恰当,活动规划的撰写是否通俗,有没有表达歧义的地方等。
第二,班级活动的过程反思。主要包括:过程进展是否按预设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方案中的每项活动,与实际开展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原因是什么;活动中存在哪些困难,针对这些困难,以后该如何进行调整;有哪些活动在实施中根本就不可能开展,哪些是需要改进的等。
第三,班级活动的效果反思。主要对班级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全面反思。
(2)制定活动方案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的名称。活动要有个响亮、新鲜的名称来反映活动的主题,使同学们在听到活动名称的时候,就产生好奇感,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地参加活动。好的活动名称应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富有浪漫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应简洁、准确、上口、易记。
②活动的主持人。活动的主持人最好由班干部轮流担任。这样,既能给大家锻炼的机会,也避免班长的超重负荷,避免主持人的“老面孔”现象。
③全班的参与度。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考虑各个同学担负的角色。一定要避免少数人“忙”、大多数人“看”的局面,应尽可能地安排全班同学参加活动。
④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班级活动可利用的资源有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学生资源、学科资源,等等。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答案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