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一人因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被誉为神童。于是,当地有孩子的人家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是,小孩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为此,家长将这些“神童”放进竹篮中,吊上树梢,使其无法玩耍。不少家长还请来家教。孩子背完一经,先生就能得到孩子家长的若干铜钿,作为酬劳与奖励。结果,饶州许多孩子被活活逼死。
材料2:近些年,不少机构或个人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工程”等等。在“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刺激下,很多家长趋之若鹜。例如:某培训机构曾经推出了一个计划,号称只要孩子从小接受他们的培训,10岁时就能赶超大学生。并且,不需要任何筛选,只要交钱,所有孩子都能成为“神童”。
从功能论的角度,对以上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1)“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遭到人们的质疑。“超前学前教育”等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关键期或敏感期的确存在,关键期是指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后发展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将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了随后阶段教育的作用。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是伴随终生的过程。目前,人们已达成共识的是: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阶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另外,关键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对于不同儿童,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会有所不同。
(2)“神童方案”、“超前教育”等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步读书”等。任何学前教育方案都必须是科学的,必须以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依据。幼儿期是语言掌握的迅速时期,但是这主要表现在口语运用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给人提供了丰富的听觉刺激以及大量的运用口语的机会,不管是人类历史还是个体发展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口语。对书面语的理解与运用是以口语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只有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因此,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而非以书面语为主。
(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人为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通常会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获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是畸形发展。从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异于“杀鸡取卵”、“揠苗助长”。
(4)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超前教育”、“神童教育”等都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且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原则,在儿童的生理及心理条件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神童教育”等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