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势在必行
  • B.科技发展是公民科学素养的“软实力”
  • C.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 D.科技的发展依赖于公众素养的同步提高
ABCD A [解析] 由“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公众素养对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作用。B项强调科技发展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意义,颠倒了文段论述的主、客体,排除。C项“亟待”所表达的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迫切性从文段中无法推出,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文段只是说离开了这个基础,“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且“同步提高”也无法从文段中得出。本题答案为A。 《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许是教育的惰性所致:读书人不需要思考和摸索,只需要单向填鸭式的学习和灌输,奉经典为准则,即可读书成才,成就教育的结果。如今,将经典中的糟粕删掉了事,只剩下与当今时代契合的部分,让孩子们重新仰视经典之为经典,这当然还是教育之惰性的延续,只不过把书多编辑一次罢了。 以下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的广泛流传正是教育惰性的体现
B.对经典作品中的糟粕采用“删去了事”的粗暴简单的处理方式,是一次失败的“拿来主义”
C.对《三字经》、《劝学诗》等经典作品应该取其精华,真正使之发扬光大
D.对经典作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教育界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