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2006年机电安装公司承担了某化工项目,在一条材质为15CrMo的压力管道现场组对、焊接(手工焊)完成后,无损检测时发现多道焊口不合格。监理工程师会同项目质量技术部门进行了检查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1)对参与焊接的10名焊工进行检查,其中代号为0204和0223的2人的“焊工合格证书”是2002年8月签发的;代号为0207的“焊工合格证书”的试件钢号分类代号为Ⅰ;代号为0211的“焊工合格证书”在Ⅱ类钢号下的试件形式位置代号为1G。
(2)在焊接记录中记载,上述0211的焊工施焊过的焊口中,包括2道水平固定焊口和1道垂直固定焊口。
其他焊工的焊缝,采用低倍放大镜和焊接检验尺进行了焊缝外观检查,利用X射线进行了探伤检测。
问题:
1.对焊工检查中所提的4名焊工,是否能够进行该15CrMo低合金钢管道的焊接作业?说明理由。
2.代号为0211的焊工,所焊的2道水平固定焊口和1道垂直固定焊口是否符合关于焊工资格管理的规定?说明理由。
3.背景中的焊工属于特殊工种的哪类人员?应如何界定?
4.焊接检验尺进行焊缝外观检出时,主要检查哪些外观缺陷?
5.X射线探伤主要检查哪些内部缺陷?

【参考答案】

1.“焊工合格证书”标明Ⅱ类钢号的代号为0211的焊工,符合低合金钢15CrMo焊接的要求,可以进行15CrMo钢的焊接......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施工单位承包一机电工程施工项目,工程内容包括工艺热力管道安装和一座钢结构框架安装。合同规定,钢材等主材由建设单位供货。施工单位安排由该单位的甲、乙2个施工队分别承担施工任务。在工程中,甲队领走了全部材料,在管架预制完成后还剩余了大量材料。乙队进场较晚,领料时库存所剩有的相关型钢和配件规格型号不全,处于间歇停工待料状态。经查,甲、乙两队均未向项目部材料供应部门报送材料需用计划。为赶进度,建设单位供应到现场时没有出厂合格证的钢管,建设单位负责材料供应的人员表示,先施工,后补合格证。乙队便直接进行了施工,组焊完成后也无人落实合格证的事项。施工中,施工单位在钢结构焊接中,一部分重要的焊接结构属厚板大刚度他们采用了直流电源电弧焊,在工艺热力管道保温质量检查时,发现管道的阀门、法兰处和管托处的保温将会影响投产后的正常运行和维修。问题:1.对于建设单位供应的钢管没有出厂合格证直接进行了施工是否正确?为什么?施工单位项目部应如何处理?2.试分析施工单位甲工程队在领取材料和材料管理中有哪些错误做法?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3.试分析施工单位项目部材料供应部门在钢结构材料领发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纠正?4.直流电源电弧焊有哪些优点?5.管道的阀门、法兰处和管托处的保温有哪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