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关于“血糖平衡的调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是:描述血糖调节。某教材关于该内容的具体呈现如下:模型建构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模拟活动 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以下模拟活动对这个过程进行了简化和模式化的处理,以便突出其主要特点。活动准备1.3人一组,分别简称为甲、乙、丙。2.准备3张不同颜色的纸和一把剪刀。3.用某种颜色的纸剪出15张卡片。卡片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 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原”。这些是“糖卡”,翻转过来则代表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再翻回去就代表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糖卡”是否翻转及怎样翻转需要严格依照步骤4、5来进行。4.甩另一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在上面写上“胰岛素”。每张“胰岛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正面翻到背面。5.用第3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写上“胰高血糖素”。每张“胰高血糖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6.将9张“糖卡”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上,代表正常血糖水平(0.9 g/L)。甲拿着2张“糖卡”(正面朝上)。丙拿着剩下的4张“糖卡”(正面朝下),代表储存的糖原。乙保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活动步骤
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讨论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正常血糖水平,并由乙、丙尝试用卡片进行操作。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1张正面朝上的“糖卡”。讨论这时又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正常血糖水平,井由乙、丙尝试用卡片进行操作。分析与结论1.乙代表什么器官2.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请根据活动中所理解的体内对血糖水平进行调节的机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怎样调节血糖含量的。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计算机上制作出具有动态效果的模型。交流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应用模型进行分析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1)设计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2)设计“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1)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
(2)教学过程: ①设置悬疑,导入新课 首先带领学生回顾血糖的来源和去......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材料: “DNA是遗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1928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现问题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混合,可以转变成有毒的S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活性。组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定地转化成了S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S型菌里的某种因子促使R型菌转变成了S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菲思认为只要找到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质。他找到了吗生:还没有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细菌体内不仅含有DNA,还有糖类、蛋白质等物质。师:对!格里菲思实验确实还不能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但是,在那个寻找遗传物质的努力没有显著进展的年代,这无疑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给其他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请大家继续阅读材料,思考:艾弗里实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它体现出怎样的科学方法……师:所以说,格里菲思发现了转化现象,而艾弗里找到了转化因子。六、教师展示噬茵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艾弗里与同伴的研究结果发表后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许多学者质疑,由于技术的限制,他提纯的DNA样品中带入了很微量的蛋白质。直到1952年,噬茵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成果发表后,艾弗里的观点才被人认可。师:看了这份资料,同学们有什么体会生1:科学研究过程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生2: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七、教师总结师:看来同学们收获很大,确实科学研究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现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深入。(1)分析材料,指出该教师为本教学片段设计了怎样的教学目标。(2)材料中该教师是如何突破本片段教学难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