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与平均利润率相关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假定某国有且只有三个生产部门,2003年各部门平均的资本构成、剩余价值生产和盈利状况见下表:
生产部门
资本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70c+30v
300%
90
80c+20v
100%
20
90c+10v
100%
10
全社会
240e+60v
200%
120

材料2
该国甲部门中M企业的资本构成状况为7c+2v,利润率为50%;而同一部门中的N企业,资本构成状况为7c+4v,利润率仅为30%。
请回答:
(1)计算该国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每一部门榨取的剩余价值和最终获取利润的差额。
(2)如何解释各部门之间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差别。
(3)如何解释甲部门中M、N两个企业的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差别。
(4)联系价值规律的作用说明平均利润率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参考答案】

依据题意: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全社会预付资本总额=120/300=40%
甲、乙、丙......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1 ①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②(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③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1927年12月) 材料2 ①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②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④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3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1页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2)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3)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问答题
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自身也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 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认为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3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