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
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表现在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上。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为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学习,积极践行,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使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薪火永续;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大力发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信和谐的社会风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全社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展现当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摘自2008年6月14日《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材料2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我再谈一个论点,这个故事不是我编的,是北大光华的EMBA讨论我的课程的时候的发言,龟兔赛跑难道就赛一次吗兔子在半道睡觉了,所以乌龟跑第一了,我们的EMBA的同志就说了,龟兔赛跑不是在第一次兔子睡觉的时候就成功了,所以第二次赛跑是兔子赢,乌龟就不服了,咱们赛第三次吧,前两次是由你兔子指定的路线跑,这次我来指定。兔子想了,反正我跑得快,就跑吧。兔子跑到中间的时候有一条河挡住了,但是乌龟游过了河,第三次乌龟就跑第一了。后来又说赛第四次,结果说我们干什么要跑来跑去,我们协作吧,于是在陆地上兔子跑,在过河的时候乌龟驮着兔子游,这就叫双赢。
——摘自(2003年12月9日)厉以宁《在“中国与WTO论坛”的讲话》
材料4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摘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5
“经济人假设”的原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社会上不存在纯粹的利他行为,所有个体都从自身效用最大化方面选择行为方式。按照通常的理解,“经济人”似乎是不讲道德的人。
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原则指导下,个体之间会形成共同利益。生物界普遍存在着为群体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的本能,很多情况下,个体在采取利他行为时也会产生快感。同样,如果个体采取过于不道德的行为,会产生痛苦。研究发现,道德感强的人心态良好,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物质,甚至会出现生理变化,使人体处于更好的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而违反道德的人常常会出现紧张、恐惧、内疚等心态,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损害机体健康。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道德健康”的概念。道德健康的标准是: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摘自(2009年5月25日)《中国教育报》,《“道德”的多版本解读》
请回答:
(1)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结合材料1阐明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应坚持什么原则。
(2)结合材料2、3论述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人既然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那么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

(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下面是一组有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 材料1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拉动因素上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下降,1999年出口形势依然极为严峻。 ——摘自(1999年1月13日)《经济日报》 材料2 我国12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1997年,9亿多农民的消费水平还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民若要达到1995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需增加彩电 1.6亿台、电冰箱1.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相当于我国目前彩电生产能力的2.8倍、电冰箱生产能力的7.2倍、洗衣机生产能力的6.8倍。 ——摘自199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3 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年均实际增长15.1%,这是第一个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这期间,农村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从1985年到1991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年均实际增长仅0.7%,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发;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出现了第二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农村市场出现了新的繁荣;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又出现了减缓,由此带来了农民购买欲望不高,农村市场疲软。 ——摘自方向新《农民变迁论》 材料4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和观点 (2)材料3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怎样解决 (3)联系材料1、2、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材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