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材料一:“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4月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昨天晚上,该校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 材料二:“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呢早晨到学校早自习,上半天课,中午吃完饭,然后午自习,下午上半天课,如果是住宿生晚上要晚自习,如果是走读生,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复习,十点十一点睡觉,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北京市一位高二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状态。 “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了,根本不给我们一个缓解压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天天泡在网络世界里沉迷不能自拔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不知道这种教育制度能不能培育出能力比较全面的人;但是如果是想培养一个在精神上很坚强,可以正视现实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失败吧。”这位名叫权心(化名)的男孩呼吁,“如果可以的话,如果教育可以改革的话,那我希望代表广大学生说,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就是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哪怕是多一点休息时间。” “作为北京首次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实验者,我认为课改的优点在于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贴近时代步伐,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但也存在着问题:第一,学分制影响下,考试不仅数量多了,也重要多了,教材量猛增,半个学期就10本书,一个学期将近20本书,因为教材猛增,疯狂地赶进度使我们的学习质量很难有保障;第二,课改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内容不连贯;第三,一些必修课本词句烦琐、晦涩,不容易懂;第四,在我们的学习进程中某些学分的设置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负担。”对于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改,另外一位正在读高二的女生如是评价,“虽然课改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去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在这样的课业负担下,似乎这些东西意义也不太大了。” “就农村教育而言,加大教育投入并没有解决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低、孩子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教材不适合农村,越来越多的教材只是关注到物质的层面,图片、文字可能增多了一些农村的题材,但是关于农村真实的命运没有明确的阐述。就流动儿童教育而言,有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给孩子很高的成绩、家长很满意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如实反映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吴金爱以自己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的实践调研经验,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从春侠则展示了她女儿周末要完成的作业:读三篇文章,写三篇读书笔记,每篇需要30分钟;语文练习册共6页,需40分钟;写字练习2页,需20分钟;一篇日记,需一小时;数学习题、数学测试卡、口算300道。从春侠算了算,“以上作业共需四小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成长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训练孩子做题!” “中国的教育教会学生考试,而美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生活。”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通过对女儿在中美两国所接受的教育进行比较后得出如上结论。他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应该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重视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给孩子报很多的音乐班、绘画班,却忽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1)材料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教育的“应试取向”,即通常所说的以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要议题,并阐述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及在我国如何推行多元文化教育。 材料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美国的在校学生在构成上具有鲜明的异质结构。美国的在校学生中大约有25%的儿童来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比例有增无减,因为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流入,这主要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的移民为主。据估计到2020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因为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天然存在,而且它已经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信仰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者认为,教育就应直面这种存在而加以改革。如果学校教育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黑社会等社会问题就会日益严重。加之美国人一贯主张民主、强调人权,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构成中消除社会偏见,尊重人们的生活选择,使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以使其在智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成为公民的一种迫切要求。 材料二:“学校应当实施一种兼具变革性及批判性的公民教育,以促进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公民身份以及公民教育的范围应当扩大,使来自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和语言群体的公民的文化权利都能得到保障。”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Banks)呼吁各界人士共同携手,共同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他表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在全球范围内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性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促进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工作中。“变革性的公民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同那些来自不同种族和民族文化的同辈们进行交流与了解,当实施此种教育时,学生在教室和学校都可以经历民主。因此,他们更能学会深入思考文化认同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他认为,在变革性教育的课堂上,教育的不平等及社会分层就会受到挑战,甚至不会再出现,进而构建公平、严谨又民主的课堂和学校。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