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从2003年后期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煤、电、油和建材等主要生产资料供给紧张和价格上涨。同时,由于粮食总产量连续几年下降,导致粮食、肉类和主要副食品价格过快上涨。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长、信贷增长和通货膨胀出现“三高”趋势,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对此,国家财政政策的基调已从“积极”逐步转向“中性”,货币政策已从“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布通知,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移。国家还采取措施,增加主要能源等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2005)以来,价格涨势趋缓,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9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上涨了0.9%。接近通货紧缩边缘。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分析论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国家自觉调节货币流通量、稳定物价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马克思的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货币产生的理论。价值形式发展表明: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