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一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材料是什么?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参考答案】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或非金属);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的回路: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学生】观察并闻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略【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科学探究】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分组实验并讨论】略问题:(1)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做简要介绍。(7分)(2)结合材料,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7分)(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