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在元代运河基础上,建造有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用于泄洪及向运河输水的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运河两岸。由于规划合理、疏浚及时,四五百年间,京杭运河河道稳定,持续畅通。运河沿线的工商业城镇是运河物质文化的一个亮点。运河像一个环环相扣的经济链条,在它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商业繁华的城镇作轴心,将沿途乡村紧紧地连为一体;并持续不断地通过城镇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兴盛。另外,从事河道、漕运、制作、税收管理的官员常住于运河沿线的大小城镇,十几万漕运兵丁每年往来于运河上,形成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运河的畅通,商业的发展及对水运的依赖,使北方村镇中对南方流行的河神、水神的崇拜日益增多,如起源于福建的天妃(又称马祖、天后)信仰沿运河北上,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南北信仰、思想意识、心理心态趋同成为明清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近代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摘编刘庆余《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形成了完善的疏浚防护技术体系;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促进南北方思想文化的融合;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热门 试题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