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特点: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
原因: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传统儒学思......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