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
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一词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厦门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据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早把“改革”和“开放”两个词连在一起,明确提出和使用“改革开放”一词。此后,报刊上开始出现“改革开放”的字样。《人民日报》上首次出现“改革开放”一词,是在1984年9月13日刊发的一篇报道《中组部领导集体对照检查近几年组织工作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领导班子调整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中。从1984年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谈到改革和开放问题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把“改革”和“开放”两词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即“改革开放”来使用。比如,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1987年2月6日,他强调指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1987年至1993年期间,“改革开放”一词先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党章和宪法,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成为全党共识和国家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网(2013年5月27日)
材料2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浦东历经28年开发开放,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全方位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曾经,人们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形容浦东的封闭与落后;今天,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10家在浦东设立机构,浦东的开放与包容举世闻名。建成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8年里,浦东不仅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建设体系,更推动上海成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龙头,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28年过去,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打开了城市发展空间,为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浦东始终坚持开发开放不动摇,折射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行动;浦东开发开放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试验田作用,照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9月17日)
改革开放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就改革性质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开放的性质而言,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我们要将“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