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
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一词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厦门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据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早把“改革”和“开放”两个词连在一起,明确提出和使用“改革开放”一词。此后,报刊上开始出现“改革开放”的字样。《人民日报》上首次出现“改革开放”一词,是在1984年9月13日刊发的一篇报道《中组部领导集体对照检查近几年组织工作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领导班子调整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中。从1984年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谈到改革和开放问题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把“改革”和“开放”两词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即“改革开放”来使用。比如,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1987年2月6日,他强调指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1987年至1993年期间,“改革开放”一词先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党章和宪法,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成为全党共识和国家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网(2013年5月27日)
材料2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浦东历经28年开发开放,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全方位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曾经,人们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形容浦东的封闭与落后;今天,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10家在浦东设立机构,浦东的开放与包容举世闻名。建成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8年里,浦东不仅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建设体系,更推动上海成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龙头,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28年过去,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打开了城市发展空间,为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浦东始终坚持开发开放不动摇,折射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行动;浦东开发开放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试验田作用,照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9月17日)

浦东的开发开放,对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好全面深化改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第四,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浦东的开发开放,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持28年不断深化改革,才由过去封闭落后的地区变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成功试点区域。浦东取得一系列成就,不仅为上海、为中国增光添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得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热门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