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以下是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珍爱我们的生命》这一框题教学的片段: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案例,并讨论相关问题。
多媒体展示案例:“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颗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电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伐木工人把腿简单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一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提出问题:
(1)如果是你,你能像伐木工人一样,果断截肢,选择求生吗?
(2)上述案例给我们怎么的启示?
学生讨论,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然,学生A举手提出质疑:“老师,伐木工人采取截肢的方法,真的能最终活着回去吗?截肢真的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吗?”
学生A继续说:“自行截肢,简单包扎,再艰难地爬回去,要流多少血。况且又是在森林里,行人稀少,离家较远,伐木工人非常有可能在路上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教师听了为之一震,这一回答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同学们听了也颇感新鲜,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教师:“我们首先要对A同学这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加以赞赏。那么同学们有其他看法吗?”
学生B说:“我想了一下,截肢不应当是当时唯一的方法。如果先用电锯锯压在腿上的树干一点,然后抽出电锯,再斜着锯,如此反复,不是可以脱身了吗?”
……
分析上述教学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我认为教师对A同学提出的质疑处理恰当。因为老师在没有设想到这种答案的时候面对同学提出的质疑采取的是鼓励赞赏的方法,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思考的自信心,在这里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