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一)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在中国社会形态逐步向半殖民地化方向演变的同时,行政管理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土主权的不完整性;二是行政管理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二)民主的形式和专制的实质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欧美思潮的波及,民主的呼声不绝于耳,封建专制主义逐渐瓦解。然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也并非一冲即垮的纸船泥牛,它们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疯狂,顽固地守着自己的每一块土地。
(三)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近代的中国政党是适应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政党现象一旦出现,就必然出现以其特有的方式去干预和影响国家的行政管理。于是,党政关系就成为行政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后,明确规定了“以党治国”的原则,国民党本应“还政于民”,但蒋介石先以总统后以国民党总裁名义,牢牢掌握着政府的人事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重大行政决策仍由党内圈定。
(四)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
正是由于近代中国历届政府都具有军事性的特点,因而行政管理必然要受到军队的干扰,以军干政的现象相当普遍。近代一切军阀,都爱兵如命,都懂得“有军则有权”的道理,他们不断利用手中的兵权,操纵政潮,干扰行政管理活动。
(五)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进入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以法治国”已经逐渐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自清末颁布《情定宪法大纲》以来,不能说没有约束行为的法律,然而法律条文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是一回事,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想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在国民党统治下,“以法治国”徒有其名,“依法谋私”、“以人治国”则普遍流行。可见,从清末到国民党统治的历届政府,尽管都高喊过“以法治国”的口号,但实际上都没有跳出“以人治国”的范围。
(六)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行政管理是追求效率的活动,同时,行政管理又必须注意社会效益,是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通过实施精兵简政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但大多数政府不仅行政效率不高,而且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形成严重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