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材料一
C市急救指挥中心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设的事业单位,承担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指挥、应急处置和急救培训任务,中心下设综合办公室,信息调度科等6个科室,综合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文秘、信访、接待、档案管理、对外宣传、安全保卫,与全市应急联动系统和急救网络单位之间的协调等工作。信息调度科负责120报警电话受理、急救车辆与急救人员安排、110指挥中心转办的社会紧急救助服务、区县二级指挥平台业务指导、院前急救统计、通信网络信息管理等工作。科内成员包括科长赵雪梅、副科长李明、科长助理夏至及28名调度员,科内女性成员占90%以上。
材料二
长期以来,C市急救指挥中心工作繁忙,每天接听的电话总数达三千多个。调度员满负荷工作,高度紧张,压力很大,每天还会接到一些误拨电话和骚扰电话,工作节奏被严重干扰。尽管如此,调度员们有时还会被投诉,投诉主要集中在“服务态度不佳”“救护车到达不及时”“反复确认信息,耽误救助时间”“不按求助者的要求送患者去指定的医院”等方面。因此,部分调度员出现了急躁、抑郁等负面情绪,有的还产生了辞职的想法。为此,中心请来心理咨询结构为调度员们进行疏解。以下是心理咨询师对部分调度员的访谈记录:
甲:太累了!神经一直绷着,像上了发条。坐在电脑前,右手始终不敢离开鼠标,电话铃声一响,立马就说“120-xx号,请讲”。虽然有“微急救”公众号,但是大家还是习惯电话求助,我每天要接一百个电话。我不是本地人,有的求助者说的方言听不懂,描述的症状也五花八门,总是担心自己的判断不准确。压力真的好大,感觉已经吃不消了。
乙:工作太忙、没有规律、根本顾不上家,更没有什么节假日。我干这行已经三年了,一日三餐都不正常,经常胃疼、腰疼、手腕疼、嗓子哑更是常事。我们做调度员的,80%以上都有咽炎。我本来是个路盲,地名地形对我来说就是天书,以前一接电话,听人说东南西北就发懵,现在好多了,C市地图已经“印”在我脑子里了,为此我可没少下功夫。
丙:我们中心大厅墙上有“生命相托,分秒把握”八个大字。领导们也一直强调我们岗位的特殊性,别人的工作可以等一等、放一放,可我们这是救命活儿。有些人觉得干我们这行久了,就看淡了生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要是没救助成功,我就总觉得是自己没尽到责,过不去自己的心理关,下班回家了心情都不好。
丁:经常一接到电话,什么都没来得及问,对方就催我们派车,还说来晚了就要投诉。有时候还要挨顿骂,但我们也只能忍着。求助者总希望一打电话救护车就能马上到,这种心情我们很理解,但事实上不可能啊。120急救有时是“一阵儿活”,赶上任务扎堆了,用车就会很紧张。再说从接单到派车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路上还可能会堵车,我们也只能干着急。
戊:有次上晚班,电话一接通,对方就急促地连喊“快点,快点过来!有人倒地上了。”我问地址时,对方说“火车站”,当我问是哪个火车站时,他愤怒地质问“火车站你都不知道,是不是C市人啊?你这种素质,怎么干活的?”有时求助者描述的地方大概在哪我们知道,但就是不能问他“是不是在XX地”,因为求助者在慌张的情况下,很容易下意识地说“是”。我们会尽量引导求助者描述准确位置,但却被误解为耽误时间,有时还会被投诉。我们组陈冬那么认真尽职,因为一句话就被投诉了,这样谁不委屈啊!
已:很多求助者打电话时情绪很激动,加上慌乱紧张,不敢实施任何急救,可有些疾病的最佳抢救时间就是这几分钟啊!有次我试图指导一位男士对他母亲进行心肺复苏,他却吼道:“你就是个接电话的,说那么多干嘛,赶快派车啊!我又不是医生,我哪儿会啊!”然后就挂了电话。其实我已经派车了,但还想抢时间,对他进行施救指导,可惜他不听,结果老太太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去世了……
庚:电话再多我也不烦,工作再累我也不怨,但最讨厌那些乱打电话的人。经常有小孩打电话来,接通就咯咯地笑,家长也不管管。有的电话问保健知识,有的求安慰,还有让给送药的,不给送就骂。什么开车撞到狗啦、夫妻吵架啦都不算稀奇,更夸张的是有的人喝醉酒打来电话说一些污言秽语。有时候我接了上百个电话,近一半都与急救无关。给我们增添麻烦事小,挤占了生命通道才事大,就没办法治治他们么?
辛:有时候救护车到了,却联系不上救助者,有时候人倒是找着了,可人家又不要车了。有位老太太半年内打了一百多次电话,我们派的车,大多数时候她都不上。明知道很可能跑空,可又不敢不派,她有高血压、心脏病,又是独居,万一出事了呢?出车的同事抱怨我们不仔细甄别,可电话里哪知道真假啊!另外,调度原则是就近就急,我们会根据所在位置、患者病情和医疗资源状况等因素来安排接诊医院,但有些人只愿去三甲医院,或者自己想去的医院,拒绝接受安排,还以为我们有什么猫腻。
材料三
2018年3月29日清晨,小吴突发腹部绞痛,室友小傅通过C市“微急救”微信公众号的“帮他人呼救”功能,替小吴“一键呼救”了120热线。C市急救指挥中心电脑显示屏上立刻出现了救助者的地址、呼救原因和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调度员用最短的时间与小傅核实报警信息后,立即调派了距其最近的医院出诊。8分钟后,医护人员随救护车到达了小吴的住处,将他接到医院进行诊治,实施了手术治疗,小吴得到了成功救治。
这是C市急救指挥中心“微急救”公众号上线后,接到的第一例市民微信报警。“微急救”公众号具备“精准定位一键报警”“急救微课健康指导”“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点位一键导航”“车辆甄别规范服务”“在线支付”五大功能,可以实现“为本人呼救”“为亲友呼救”“为他人呼救”三种呼救模式,保障各种情况下的求助者都能得到周到的服务。“微急救”的上线旨在完善C市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急救服务。但“微急救”上线以来,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目前C市“微急救”公众号的关注人数仅为7610人,进行求助的只有11人次。为此,急救指挥中心要求信息调度科调研“微急救”使用率低的原因。以下是信息调度科通过街头访问获得的部分信息:
白小姐(20岁):“微急救”?不太清楚啊,网上没见过介绍啊。不过我觉得这离我有点远哎,我用不着120。
关女士(年龄不愿透露):急救这么专业的事儿,在微信上能学到什么啊?有没有效果也不知道,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儿啊!
李女士(52岁):前段时间倒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但我儿子说得在微信上注册,还要把住址、电话、健康状况什么的都写上,那多不安全啊!我最怕那些卖保健品的给我打骚扰电话了。
陈先生(35岁):“微急救”刚推出时我就关注了,但一直没用过。如果我用“为他人呼救”功能帮别人呼叫,结果他们拒不缴费,会不会让我付费,或者影响我的信用记录?
王女士(40多岁):我可不敢用微信叫120,听不到声音,哪知道人家真的派车没有,万一耽误了可不得了!
孙先生(55岁):好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事,但听说那个“一键定位”不能准确定位到病人家,再说要是我预留的地址和发病的地址不一致,派急救车时会不会搞错啊?
张小姐(24岁):我之前看到过报道,说“微急救”的后台技术支持不是很稳定,尤其是她预计的到达时间不准!而且我想了解的一些急救知识,上去看了下,也没找到。
周女士(68岁):我的老年机能安装吗?别的手机我也不会用啊,打电话不是挺好的吗?以后是不是没有120电话啦?那可太不方便了!
蒋先生(42岁):“微急救”是个平台吗?谁负责管理?万一我们的信息泄露了,谁来负责?
材料四
2018年12月10日23时31分,调度员陈冬接到一通求助电话。
“赶紧派救护车来,我太难受了,要晕倒啦。”求助者说完这句话,电话就挂掉了。陈冬赶紧回拨电话,询问对方:“您的详细地址是哪里?”
求助者声音虚弱:“我在家里……快派车来吧……”
“您家的具体地址在哪里?”
“温馨家园5号楼501!”
“附近有明显标志物吗?”
“电视塔旁边。”
陈冬一边在地图上查找,一边调度车辆,填写120急救单。
“好的,您哪里不舒服?”
“我头晕,站不起来,还特别想吐。”
陈冬进一步询问原因,求助者说:“我在洗澡,突然就不舒服了。”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陈冬敏锐地判断可能是煤气中毒了,她追问说:“您开窗了吗?”
“没有,太冷了,窗都关着呢。”
“您还能动吗?”陈冬问。
求助者表示勉强能动,陈冬立刻告诉他:“请马上把窗打开,把头伸到窗外!您很快会听到救护车的声音。听到声音之后再挂电话。”
求助者嘟囔了一句:“啊?天这么冷!”
陈冬着急地说:“您赶紧的啊,别怕冷啦,还要不要命了!另外赶紧把门打开!”
“啊?这么冷的天,还要开窗开门?”
陈冬想让求助者在失去意识之前赶紧自救,于是提高声调说:“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怕冷,这种情况死亡率很高的!”
“哦,好吧……”
一周后,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到市民郭先生的投诉,反映有调度员接电话时态度不好,语气生硬,还说出了“死亡率很高”之类的话,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要求处分调度员。综合办公室对郭先生反映的情况进行了核实,确认是陈冬接听了电话,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相关规定,作出了不予处分的决定,但要求信息调度科妥善处理此事,建议科里与投诉者沟通,由陈冬向其道歉,并于五个工作日内向综合办公室反馈该事件的后续进展。
信息调度科科长助理夏至负责处理这件事情,当夏至将处理意见告诉陈冬后,陈冬情绪激动,表示不能接受。“我不道歉!救人怎么还救出错了?我加重语气完全是为了他好啊,希望他引起重视,再说冬季煤气中毒的死亡率高也是事实,又不是故意吓唬他,磨磨唧唧不抓紧时间自救可能连命都没啦!”
陈冬的事情很快在科里传开了,大家对此事意见不一。有人认为道个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何必让投诉者揪着这个事情不放,到时候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但大部分人认为陈冬没有错,院前急救指导是调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求助者不配合,调度员就无法开展这项工作。调度员的语气坚定,是帮助求助者稳定情绪,跟态度不好完全是两回事。甚至还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处理完全就是息事宁人、委曲求全,调度工作本来压力就大,还经常受委屈,外人可以不理解,自己人不能心里没数,让陈冬去道歉的做法,实在太让人寒心了。
这起投诉事件对信息调度员们的情绪影响很大,科里这几天士气低落,工作氛围比较差,夏至对目前的状况有些担心。
材料五
近日,C市急救指挥中心信息调度科被授予省级“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巾帼文明岗”是以妇女为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岗位上创建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城乡一线妇女集体。省文明办、省妇联将于下个月联合召开全省“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C市急救指挥中心被选为发言单位。为准备发言材料,夏至搜集整理了如下材料:
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2019年5月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A类)
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2019年5月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A类)
三、2018年工作记录摘录:
(一)科长赵雪梅
110联动工作月报会:
科里加强了对调度员的教育和培训,持续改进联动出诊流程,今年响应率达到100%。110社会紧急救助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了我们。
最近工作安排:
1.在周例会上强调两件事:一是调度员团队建设方案得到中心领导认可,加强以老带新的团队建设,注重开展结合女职工特点的团建活动;二是进一步强调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2.开展先进事迹宣讲活动(第9次)。邀请急救系统先进典型进行宣讲。
3.开展典型调度案例分析会,要求全员参与。调动大家学习案例的积极性,尽快把典型案例发下去,让大家提前学习准备。
4.组织理论学习。安排两次理论学习会,学理论的劲头不能降低。
加紧落实:
在全省急救指挥中心信息调度经验交流会上,我们的制度体系获得高度认可。省卫健委领导要求我们尽快形成制度汇编,供其他兄弟单位参考。目前已成熟的制度文件包括:《调度员交接班制度》《调度员绩效面谈管理办法》《调度员110联动网络派单任务受理操作规范》;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的制度文件包括:《信息调度科日常120受理规范及考核细则》《调度员培训日常管理办法》;需要制度的文件还有:《信息调度课学习型组织管理办法》。
一点感想:
1.风灾期间,马大姐等6名女同志主动要求加班,连续加了二十多天班,这个很不容易。科里对她们进行了表扬,将她们树立为先进典型,并号召大家向她们学习,在先锋模范的感召下,科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其他同志也都一个顶俩,加班加点,没有怨言。
2.我们科以女同志为主,为展示当代女职工蓬勃向上、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心要求我们开展升级“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我觉得我们确实有这个实力,这么优秀的团队,就应该好好宣传。下一步我们要将创建工作与日常调度工作结合起来,经常性地组织业务探讨,落实岗位职责,规范岗位行为,倡导职业文明。
(二)副科长李明
汇报工作:
这次去W市学习收获很多,特别是33种紧急病情的电话指导施救规范用语,这个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出去学习,我们团队学习热情高,授课老师很满意。
与急救培训科进行协调,今年要在全省120调度岗位技能培训中加上电话指导施救的培训内容,持续提升电话施救能力。
下一步要继续强化调度员电话问诊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调度员的业务水平。
最近很多人都没有调休了,大部分调度员已经疲于应对,有些甚至出现了倦怠情绪,这样下去要出问题,需要和中心沟通一下,要加强人员的调配工作。
几个重要的问题:
典型调度案例分析会上,让张丹介绍在求助者位置表述不清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处理,最好是让大家商量出来一个模版。
特别强调:调度救护车的时候,一定要向随车医护人员说明救助者的病情状态。
实战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下周例会上进行讨论,这次雨佳他们几个表现其实挺好的,响应及时、服务到位,要给予表扬。
几点感想:
这几年急救模式变化很大,但因为培训到位,科里的工作过渡得很顺利,较好地实现了生命急救目标。
我们科工作性质特殊,肩负着抢救危急生命、护佑市民健康的重任,被误解、被埋怨也在所难免。我们这些调度员充分发扬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隐忍大度、顾全大局,凭借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致,抢救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
(三)科长助理夏至
今天,张丹接到一个6岁孩子拨打的电话,说他爷爷病重,但语无伦次,讲不清楚病情和地址。张丹一遍安慰孩子,一边引导他,及时进行了救助。这孩子可能是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电话求助者,他家地方又不好找,张丹能够询问出来,确实将女同志耐心细致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也体现出扎实的业务功底,不愧为我们的“服务明星”。她入职才两年,但是对调度工作非常热爱,积极向同事们学习急救专业知识和调度技能。尤其是在城区地理方面,下来很多苦功夫,不仅把街区图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自己也徒步走街串巷,深入了解街道、社区的具体分布,成了“活地图”。这个月的绩效面谈会上要好好表扬一下她。
最近,中心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参加活动的市民参观了调度指挥中心大厅,了解了呼救派车的整个流程,掌握了正确拨打120的方法和呼救后需采取的正确做法等。我主讲了“急救在您身边”的讲座。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观者李大姐说,以前大家对120急救不太了解,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不仅了解了120急救工作的酸甜苦辣,还学习到很多急救知识,掌握了不少急救技能。
(四)工会委员刘丽
我们的同志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与扶贫对象村的2名贫困学生、3位孤寡老人结成了对子;参加中心扶贫帮困活动4次;义务献血10人次;开展各类捐款活动,金额总计6580元。
关爱女性职工,组织一年一次的妇科体检;对患病职工进行走访慰问;充分结合女性职工多的特点,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
假如你是C市急救指挥中心信息调度科科长助理夏至,请根据背景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一、材料二中的访谈记录反映出C市急救调度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请就此提出改进建议。(30分)要求:建议具体、可行,针对性强。字数在25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加强管理:招聘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安抚员工情绪,加强心理疏导;为员工安排定期体检,免费提供常用药物;培训员工掌握......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2018年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为236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40.5%。受访的1572家企业中,65.2%的企业成立了数据分析部门,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55.2%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实现了智能决策;46.6%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后提升了运营效果,35.9%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后能更好地管控风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提供了足够的数据基础,与此同时,公民隐私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与日益凸显。有网友称,自己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定A酒店,淡季某日,他用自己的账号查到该酒店房间价格为380元,但用不常订该酒店的朋友的账号查询到的价格却是300元,原来自己被“大数据杀熟”了!某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互联网企业借助老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利用他们已形成的购买习惯悄然抬高售价或保持高价,谋取更多利益。网友称:“原来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大数据技术本是中性的,但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为商业利益而伤害用户权益。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请根据你对材料中划线句子的理解,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流畅;2. 总字数800~1000字。
判断题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2015年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总体研发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它的一个使命就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一般情况下,凭借肉眼或借助工具就能看到普通物质,但暗物质是个例外。天文学家茨威基研究发现: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占总质量的1 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这一结论意味着星系团中有某种神秘物质被人忽略。在当时,多数人并不认同茨威基的观点。不过,后来的宇宙观测结果越来越验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原理,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但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观测宇宙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往外看,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有些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理论上讲,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科学家由此推测: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观测到的、数出来的星星数目变少了,但其实内部的物质数量并没有减少,引力也没有变小,只不过没被观测到而已。这些天文观测直接看不到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直接‘看到’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但我们却发现了由于这种物质的引力作用对于其他可见的物质运动影响,这是我们断定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的理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毕效军说。暗物质的物理组成到底是什么?毕效军说,通常认为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全新粒子。与通常物质一样,暗物质也有引力作用。根据引力效应,天文学家估算,宇宙由27%的暗物质、68%的暗能量和5%的普通物质组成。这些看不见的“大多数”就像披上了隐形衣一样,使长期以来在宇宙中占比最多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迟也是最难了解的,至今仅知道它们存在,还不清楚它们的性质。暗物质如何产生?毕效军认为,和普通物质一样,暗物质应该也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早期某一个时刻,宇宙温度非常高,粒子能量非常强,它们剧烈碰撞,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包括暗物质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由此产生。为了解暗物质这种存在于宇宙的隐身神秘“居民”,科学家做出了一些基于假设的理论模型,但物理学界渴望有实验研究的结果,特别是直接探测的结果,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介绍,国家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弱作用重粒子”。主要因为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有弱相互作用,所以具有可探测性。相比之下,其他暗物质模型,由于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更弱,在现有的实验水平下探测到的可能性更小。暗物质难以探测,除了不发光外,还在于它的速度快,难以捕捉。科学家测算,暗物质粒子每秒的运动速度为220千米,是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300倍。而且它们穿过人体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人完全没有感觉。“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看’得到它,但是现在具体是什么样形式的相互作用,我们是不知道的。”毕效军认为,如果能够测量到这种相互作用,就有望成功地探测到暗物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科学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范一中说,目前,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都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发现的,实验中还没有确定的暗物质信号被探测到。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是加速器探测,这方面主要的探测设备是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二类是在地下进行的直接探测,中国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中正在开展相关实验;第三类是间接探测,主要是在空间进行。因为物理学家们认为暗物质粒子的湮灭或衰变会形成各种正粒子、反粒子对,这些粒子对在太空中传播就成了宇宙中宇宙射线和伽马射线的一部分。我国发射的“悟空”就是采用这种探测方式,收集高能宇宙线粒子和伽马射线光子,通过其能谱、空间分布分析来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现在,国际上一项瞩目的工作是将强磁场和精密探测器送到太空。阿尔法磁谱仪是人类送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2013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发现了“弱作用重粒子”存在的依据,而“弱作用重粒子”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这意味着人类向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了重要一步。2014年9月,丁肇中团队和东南大学发布合作研究成果表示,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国际科学界认为,未来10到20年将是暗物质探测的黄金时代。(1)弱作用重粒子是一种暗物质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