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如何理解朱熹是南宋的一位理学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家?
【参考答案】
理学也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治经偏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故有此名称。北宋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但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之所以说朱熹是南宋的一位理学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家,主要原因如下:
(1)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对此作了充分发挥,最终奠定了理学在封建社会后半期中的统治地位。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的朱熹对理学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证。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称为“性”。他采取“二程”和张载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认为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理”是最高最完美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和气、善与不善,杂然并存,就要通过教育把“气”与“不善”清除干净。这个清除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
朱熹还认为,“性”和“心”有相互关系。他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应地分为本体和作用两方面,本体“心”叫做“道心”;“心”的作用,叫做“人心”。这是由于禀气不同所致,来源于“性命之正”而出乎“义理”的是“道心”;来源于“形体之私”而出乎“私欲”的则是“人心”。但是,“道心”在“人心”之中,并只能通过“人心”而显现,所以难免要受“人心”私欲的牵累和蒙蔽,而难以显露出来。因此朱熹要求人们通过修心养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变为“道心”处于支配地位,而把“人心”变为“道心”的过程,即是“复性”的过程,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复性”、“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朱熹所主张的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2) 朱熹以“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建构了理学的教育体系,对中国教育发生着重要影响。
①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作用等同起来。他把儒家传统的教育观点,用理学作了新解释。
朱熹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他认为,“圣人”先天生来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因而没有丝毫昏浊的混杂。因此圣人是不需要教育的。“贤人”则次于“圣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亦无异于圣人”的地步。至于“中人”的培养,教育则起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中人”由于“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因而介乎于“君子”与“小人”之间,是很不稳定的,如果施以教育,“存天理,灭人欲”就可使其成为“君子”;如果不加以教育,也可以推“中人”为“恶人”。
②教育教学内容。在儿童八至十五岁的小学阶段,要使儿童“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数教给他们,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实质也就是儿童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形成封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格。
对于在十五岁之后的大学阶段,朱熹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他还亲自用理学观点,对于各书进行重新解释,撰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始有 “四书”之名。南宋末年,“四书”用作教材,元代开始作为科举考试课目,并以朱熹集注为 标准。“四书”对于封建社会后期官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四书”经朱熹提倡,不仅成为 “大学”的基础读物,只有学完“四书”,才可再读“五经”,甚至其地位和作用竟超出“五经”。
总之,朱熹强调教育目的、作用是要适应宋代以来调整和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用理学思想论述教育目的、作用,就是为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把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必须遵守;又把违背或反抗封建道德的言行统归于“人欲”,必须禁止和根除。因此,朱熹是南宋的一位理学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