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
共享单车火了。不到半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橙、黄等各色共享单车。与公交车、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接驳,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无论是缓解交通拥堵,还是保护环境,共享单车都很有用。然而,在单车数量飙升的同时,停车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北京一些地铁站周围,共享单车“任性”停放现象明显:有的横亘在人行道上,妨碍行人走路;有的无序摆放,让本来就狭窄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更显紧张;有的直接停在出入口台阶下,挡住进站通道;有人甚至将车塞进绿化带里、锁在栏杆上、靠在大树边。在南京,共享单车进驻才半个月,仅是闹市区新街口一处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在成都等地,共享单车也因“占道”等问题屡被城管部门扣押。
共享单车为什么停不好?这与租车者素质参差不齐有关系,一些租车者只顾骑、不顾停,不愿意花时间认真摆放单车;这也与单车公司跑马圈地、过量投放、管理粗放有关。有的街头地方狭窄,一下子容不下那么多单车,一些故障车长期摆放在街头,而单车公司又顾不上管理,加剧了停车乱象。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2
如今,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各大城市的大街上,橙色、黄色、蓝色的共享单车,成为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极佳选择,受到普遍欢迎。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恶意损坏、乱停乱放等“负面”新闻屡见报端。人们不禁要问,共享单车何时能实现文明共享?
近日,一篇《共享单车,一面国民素质的照妖镜》的文章在网络上得到广泛转载传播。看到图片上“被肢解”“被上树”“被焚烧”的单车,网友留言里充满指责、愤怒,并呼吁要严打这种恶意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
“出现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固然有个人道德素质和道德自律的问题,但也有法律制度落后、监管缺位的问题。”倪素香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仅仅依靠个人自觉往往无法完全履行道德义务。共享单车等新业态的发展对使用者的素质提出了考验,同样也对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提出了挑战。
——摘自《光明日报》
随着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例如,活动范围的广泛、方式的多样和内容的不断丰富等。共享单车正是在“互联网+”思维下产生的新生事物,反映了当代公共生活的新变化。
公共生活的新变化更加凸显了秩序之于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