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典型的激励理论有哪些?从这些理论出发,谈谈如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答案】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在调动内在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典型的激励理论
①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规律性的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行为都由这七类需要所驱动,这些需要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发展和满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处在低级层次的需要,低级层次的需要在相对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对人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作用。
②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种种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素是对职工的积极性起保护作用的因素,如工资、生活福利、住房条件、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等。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有预防职工不满的作用。激励因素是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可以使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的因素,如事业心、责任感、领导赏识、职务提升等,这种因素的改善,就能对职工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③期望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管理的激发力量等于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所谓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是指根据个人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的概率。期望理论注重强调激励应当始终建立和保持一种预期的气氛,使工作激发力保持在必要的水平上。
④目标设置理论。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强调目标设置对人的行为动机起决定作用。这种理论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直接动机,因而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促使人们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内在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⑤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他认为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削弱、消退。他认为这可以通过外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所谓“强化”就是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其发扬、巩固,或者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其减弱、消退。前者称之为正强化,后者称之为负强化。正强化的激励方法主要是表扬和奖励,负强化的激励方法主要是批评和惩罚。
⑥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亚当斯认为,职工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到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职工不仅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或贡献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横向比较,还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或贡献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纵向比较。如果两种比较结果相等,就会产生公平感;如果两种比较的结果不相等,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公平感和不公平感对人的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
⑦人际关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认为,人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而且是具有社会心理需要的“社会人”。职工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职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而物质环境和物质刺激则是次要的。
上述这些西方激励理论虽然是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理论,但是也反映了某些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学习和借鉴西方的这些激励理论,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十分有益的。
(2)利用激励理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①利益激励。教职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学校应当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只要这种需要是正当的,都要尽力去解决。在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要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总的来说,就是充分考虑和照顾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要对教职工的需要加以引导和调节,帮助教职工正确选择需要的目标和满足需要的手段。
②目标激励。目标是人的各项活动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动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份,具有启动、定向、导向、调节、聚合等多种功能。设置适当的目标,就能够激发人的动机,可以起到鼓舞和激励作用,从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目标设置要具体,使人能感到方向明确;目标设置要具有竞争性,能引起单位之间、教职工之间的竞争,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③情感激励。人是万物之灵,人具有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学校里面,只有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才会使教职工对学校产生强烈的信赖感和归属感,给教职工带来支持和力量。因此,教育管理者对待教职工应当始终有满腔的热情,始终能坦诚相待,要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尊重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教职工的劳动。同时还要乐于关心和帮助教职工,使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④奖惩激励。奖励能使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以增强、保持、巩固和发展;惩罚能使不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到尽快控制、减弱、消除和矫正。奖与惩共同构成对人的双向激励,一般来说,两者不可偏废。但是由于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求,因此要尽量多采用“正强化”激励,坚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立足点应当放在正面激励上。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上,要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将精神奖励置于主导地位。奖励必须公正、公开,无原则的奖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⑤竞争激励。竞争是调动一切潜能的动力。良好的竞争对教职工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通过竞争,有助于树立新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有助于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竞争要注意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强化竞争意识,端正竞争态度,同时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条件,并建立起公平竞争的有效机制。
⑥参与激励。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目标决策是激励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有利于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发扬民主,依靠集体智慧,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各方面的优势。要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⑦榜样激励。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路标和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各类先进典型特别是在教职工身边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教育,就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与先进典型、理想形象相同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⑧环境激励。学校良好的环境对教职工影响很大,具有激励作用。环境激励主要是通过绿化、美化校园,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物理环境;在领导与群众之间、职工之间、师生之间、邻里之间建立起公正、公平、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利用影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建立起正确的舆论环境;还要注意建立一个教职工满意的政治环境,形成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