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1段开始。
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3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
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两个字。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
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参考答案】

优点:(1)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阅读综合性学习《浪之歌》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师:课文优美的语言使老师也陶醉在这种氛围里了。不过,有一句话我不太明白,谁能帮我解答?第六段的“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生:这个句子显得很不合逻辑,能不能这样理解:虽然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但我还是满腹爱情彻夜不眠而形容憔悴,写出了爱情的矛盾心理。师:找一找“浪”为爱情而“不清醒”的语句。生(七嘴八舌):“海誓山盟”“执拗”“急躁”“长吁短叹”“扑倒在他的脚下”“长吁短叹”“彻夜不眠”“形容憔悴”等。生:浪的爱情是理智的,理由是:“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师:看来,海浪“为爱痴狂”的同时,对爱情有着理性的认识。它爱得深沉,为了所爱,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借浪与岸的关系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呢?生:写作者对爱情的认识。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爱。生:海浪是作者,海岸是祖国,对海岸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塑造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就规范了。【问题】请结合案例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
未分类题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下列题。环节一: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学生发言: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怀。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师: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环节二:教师提问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点拨:“西”字可见秋之萧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西风”二字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孤寂的心情,这也是长久以来诗词中形成的特有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清风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教师提问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泳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问题:(1)评析“环节一”中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的作用。(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小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