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下列题。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
学生发言:
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
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怀。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
师: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
环节二:
教师提问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字可见秋之萧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西风”二字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孤寂的心情,这也是长久以来诗词中形成的特有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清风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教师提问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泳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问题:
(1)评析“环节一”中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的作用。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小结的目的。

【参考答案】

(1)观察课文插图的作用:插图是演示法教学中的常用教具。演示法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有意注意,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试讲题目: 1.题目:《背影》(节选) 2.内容: 我说道:“爸爸, 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本文; (2)带领学生仔细揣摩文中对于父亲背影的描写; (3)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
未分类题
1.题目:《紫藤萝瀑布》(节选) 2.内容: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重点的? 2.本节课你是如何设计导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