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下面是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段资料。请阅读这段资料,以此为线索,分析近代德国学前教育机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弗利托娜(Theodor Fliedner,1800-1864年),1822年开始担任德国阿尔萨斯州威尔特城的新派牧师,她曾两次访问英国,参观了英国很多幼儿学校。她为幼儿学校制定了一份幼儿活动时间表:

【参考答案】

德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比英国和法国晚,19世纪初出现了一些慈善性质的保育机构,19世纪20年代以后受刭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开始学习英国幼儿学校的办学经验,发展学前教育。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从而使德国的学前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1)在英国幼儿学校对德国产生影响之前,德国已有了自己的学前教育设施,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被称为“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
巴乌利美设施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的一个保育所,它是作为一个救济贫民的设施而产生的,是为了让穷苦孩子的母亲们安心去劳动,不用为了留在家中的孩子而牵肠挂肚设立的一个机构。正像巴乌利美夫人自己讲的那样,这种设施是个“把被留在家里的幼儿集合在一起进行保护的地方”。当然它的设立也是出于为了让穷苦孩子快乐生活的目的。
(2)英国幼儿学校对德国的影响是从1824年开始的。当时,在德国出现了不少介绍英国幼儿学校的文章和著作,从而使英国的幼儿学校被德国人所认识,并引起德国各邦政府的注意。1827年,普鲁士政府教育部发出“迅速建立幼儿学校”的号召,在这之后,普鲁士政府对以贫民子弟为对象的学前教育设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
(3)在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的促进下,德国产生了大量的学前教育设施。在这些设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促成了贫民幼儿教育设施大量产生的事实。弗剩托娜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从1822年开始担任新教派牧师,曾两次访问英国,参观了英国很多的幼儿学校。1835年,她在自己的教区内建立了一所“编织学校”,后又把这所学校改名为“幼儿学校”,招收贫穷的工人阶级的幼儿,年龄在2岁至义务教育年龄,一共有40个孩子。
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的目的主要在于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宗教教化和道德教化。这正是积极响应了当时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完全适应这些政策的要求。
(4)福禄倍尔之前的学前教育设施,基本上都是贫民救济性设施,还不能算做是正规的教育设施。直到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才有了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
福禄倍尔曾在瑞士担任一所孤儿院的院长,他一面任教,教育4-6岁的孤儿,一面组织训练教师的工作。在这里的工作实践使他深感忽视入学前儿童的教育,乃是教育上的极大不当。后福禄倍尔回到自己的家乡德国,开始专门从事入学前幼儿的教育工作。他计划建立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直观教学的设施”,以区别于那些幼儿学校。
1837年,福禄倍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儿童活动学校”,并于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倍尔创办的幼儿园是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来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

热门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