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论述题 试析康有为“公养”、“公教”思想。

【参考答案】

“公养”、“公教”,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体现在《大同书》中。
康有为根据《春秋公羊三世说》、《礼运》“小康、大同”说,糅合了西方资本主义进化论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认为人类历史应划为三个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当时社会处在升平世阶段,社会充满矛盾与苦难。而打破一切界限,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去家界”。
如何去家界?没有了家庭,教育怎么办?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就是实行儿童“公养”、“公育”制度。他认为为了实现“太平世”,必须培养变法人才,尤其是强国先要“强种”,必须发展教育。而“太平世”是“文教昌盛”的社会,没有家庭,父母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儿童教育完全由公立政府负责。儿童从胎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其中人本院、育婴院、怀幼院(或叫慈幼院)是六岁以前的儿童受教育的机构,属学龄前教育,为“公养”阶段;6岁以后儿童人小学院,至大学毕业20岁,为“公教”阶段,接受系统的学龄期的教育。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按,二十年一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