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最近班上正在展开主题活动“我爱我家”,这天结构游戏时,小贝说“我想搭个房子”,子子说“我想搭个滑梯”,杨老师说“那你们就搭个幼儿园吧!”孩子们迟疑了一下说“好吧”。于是,他们为搭建“幼儿园”而忙碌起来,不一会就用大积木搭出了高高的“幼儿园”墙体,就在屋顶将要盖成功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的身高不够,盖顶的积木没盖好滑了下来;整个墙体都垮塌了,孩子们反复尝试几次后还是不成功,非常沮丧,正当他们想放弃时,杨老师走上前说“你们想想班上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迅速“长高”呢?”豆豆左看看又看看,突然惊喜地说“我们可以搬凳子垫脚”,于是,他们迅速搬来了两个凳子,搭好墙体后站在凳子上准备盖顶,这时杨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帮忙扶稳凳子,,孩子们终于成功了。
请结合上述案例,分析教师在幼儿游戏时三次介入的时机是否适宜并说明原因再结合日常实践论述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适宜性策略。
教师三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分析:
1.教师第一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是适宜的;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及时适当的介入幼儿的游戏,材料中当幼儿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运用指令式的语言适当介入引导幼儿达到共同确定游戏内容。这次的介入是适宜的。
2.教师第二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是适宜的,当幼儿在游戏中内容情节的发展遇到困难时,材料中幼儿在拼搭幼儿园时,身高不够,教师利用语言来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困难。这次的介入是适宜的。
3.教师第三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是适宜的,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材料中当幼儿身高不够使用凳子进行搭建时,教师应担心幼儿的安全,帮助幼儿扶住幼儿的凳子,这次的介入是适宜的。
适宜的介入策略有:
1.参与式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儿童游戏一般采用的有平行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一是平行式介人法: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儿童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作用。当幼儿对新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时,或只喜欢玩某类游戏,而不喜欢玩其他游戏时,教师可用这种平行式介入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师一般以平行角色的身份或教师的身份来参与游戏。二是交叉式介入法: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来引导儿童游戏的发展。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如果教师认为对幼儿游戏加以直接指导,则可以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提出相关的问题,促使幼儿去思考。当教师和幼儿都感觉很快乐时,就该退场了,而不能待得太久。
2.材料指引
材料指引是通过教师为儿童提供材料,引发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延续和提升的方法。材料可以是实物(成品、半成品和废旧品)和图片、图书等。
3.语言指导
语言指导是教师通过运用“询问式”“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指导儿童游戏的方法。“指令式”这种方式很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作出不同的语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