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给定材料
1.一个炎热的夏日,75岁的刘桂花(化名)像往常一样,站在一栋白色二层楼的门前乘凉。这是她花毕生积蓄盖起来的,可她现在只享有乘凉的权利。楼房归儿子居住,她则被“赶”到楼房不远处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房中。每到夏日,这个10多平方米大小的铁皮房就像烤箱一样。刘桂花或许将在此度过余生。
在中国东部某省这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里,老宅基地被收回,经统一规划后,重新分配。但只有儿子们拥有入住新居的资格,他们的父母,则要么搬到统一规划的“老人之家”社区,要么跟随儿子一起住。刘桂花无力在“老人之家”盖房,儿子又不许她同住,只得住进儿子买给她的铁皮房。
2014年年中,上海财经大学组织力量,对河南、甘肃、安徽、广东等21个省份537个村的养老状况进行调研。在分析上万个样本后,2015年4月21日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农村家庭出现空巢化、三成老人生活上需要得到照料的背景之下,仍有将近八成农村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流着眼泪说满意”,成为很多农村老人的真实写照。
“这是农村老人在内心经过无数冲突、调适之后的无可奈何,这种满意还不如不满意!”项目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说。就像耗尽了最后一滴燃料的火箭助推器,无论老人自己或是年轻人,都把老人的牺牲视为“天经地义”。
“付出与回报在两代人之间并不对称,但在传统的大家庭里代代贯通。”张雄将其归因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一代代人选择牺牲自己,为年轻一代提供比上一代更好的环境。
在调研过程中,常有学生为老人们的“乐观”“知足”感慨不已,有每月领取60元劳保的老人感慨“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38岁的刘长喜理解老人对温饱生活的感恩戴德,经历过战争、动乱、饥荒等灾难,这些吃上了“好面馍”的老人认为不交租、不冷不饿就是幸福,能吃能喝就是健康。
然而同样从苦难年代走过来,62岁的张雄却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担忧。这名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表示,社会转型的总能量必定会分解到每个社会成员中,困扰城里人的紧张、焦虑、孤独和无助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中。
“城里人在现代化文化的浸润中慢慢变化,农村老人却要在巨大的变化中进行自我调适。”张雄推断说,当现代和传统、企盼和现实冲突时,这些质朴的老农民只能把上一代的道理拿来用,自己消化,获得宽容,最终满意。
然而参加调研的同学们注意到,有的老人嘴上说“满意”,但“脸是苦的”;有的笑着说“满意”,但又加上一句“不满意还能怎么样呢”广东一位老人为给孙子腾房子搬到村委会看门,无奈地笑说“想回家”;即便是住铁皮房的刘桂花,也没有大倒苦水,只是用“不好”来回答“子女是否孝顺”的询问。
另一组数据似乎也能说明农村老人的这种矛盾心理。尽管有七成农村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对与子女间的关系现状表示满意。
张雄叹息道,这数据的背后是老人们对自我诉求的放弃。就如同让子女住新房、自己住旧屋一样,老人们把自己的梦也完全移植到了下一代身上。
在张雄看来,这些守在土地上的老年人是中国最后的农民、最后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习惯被剥夺、不知如何表达。他们“用自己的忍耐来维护家庭、家族以及村里的荣誉”,“把村支书、村长的意识作为自己的意识,关于自己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农村传统的土地制度、劳作方式、大一统血缘关系正在被打碎,未富先老的中国农民正经受着巨大的心理紧张和焦灼。”张雄说,他们在意自己是否“中用”,担心家里的荒地和城里的儿孙,他们没有“满意”的衡量标准。但对最切身的养老问题,他们却并不十分在意,“就像太阳升起、月亮落下一样自然”。
2.“欧美发达国家的确依靠养老院来养老,但他们的养老院,按照中国的标准来看,大都是高端养老院。而中国本土市场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如何满足低端需求上。当前应该在养老服务和机制上创新,让每个老年人都能及时得到医疗及养护服务。只有这样,慢慢变老才是一件幸福而有尊严的事情。”上海幸福9号老年乐园董事长王振认为,中国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养老模式。建设养老院并不能完全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发愁没房子住,而中国的老年人可不缺房子住,他们缺的是健康护理和关怀。如果盖的养老院基础设施还很差,安全隐患又多,那就更容易引发社会不满。”
事实上,从郑州市发生的养老院“虐老”事件、黑龙江海伦市联合敬老院纵火案、湖南双峰县养老院恶性杀人事件,到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康乐园老年公寓火灾,频频发生在养老院的惨剧,折射出基层养老安全之痛。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刺激下,各类社会化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然而,就在养老日益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朝阳产业”的同时,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城乡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养老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事实上,有许多农村民办养老机构为节约成本,根本做不到消防达标。”西部某省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不少民办养老院往往在前期投入阶段就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无法按照国家统一的养老机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甚至存在偷工减料,以假乱真的情况。而面对养老事业的旺盛需求,地方监管审批部门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东部某县级市一家民办养老院院长曾艳红表示,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养老机构起步晚,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往往将养老院看成是“孤老院”或“老年收容所”,因此多采用家庭式管理,软硬件配套不足。另一方面,不少城乡结合部的建筑物产权不明晰,消防配套不到位,导致民办养老机构拿不到执照,只能违规经营。
河南省延津县一家敬老院包括院长在内的6名服务人员,都是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没有专业的护理技能,洗衣、做饭、喂饭、端尿、打扫卫生,几乎24小时都在院里忙活,每个月却只有800多元工资,很难吸引人、留住人。
福建安心民办养老院院长宋达介绍,当前只有各地市民政部门会不定期地举办护理专业技术培训,且仅限于初级培训。而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面临身体机能退化、思想意识不清等问题,心理层面的精神慰藉往往被养老机构所忽略。
当前护工群体主要构成为进城务工人员,专业度不足。而我国护工专业也仅开设三五年时间,面临招生困难、师资不足、教材缺失、认可度低等问题。为此,护理人员培训成为不少民办养老机构的“自选动作”。
养老服务法规的缺位也是困扰养老行业的一大问题。宋达说,当前人们法律意识逐渐提升,但养老行业专门的法律法规却迟迟未见“音讯”,不少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协议只是养老院自行拟定,没有规范的格式和法律依据。养老院多是风险高发群体,出险率极高,但当前涉及养老机构的纠纷多参考《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缺乏明确法律支持,导致现实中因养老服务发生的纠纷往往因参考法规的不同而结果悬殊。
问题 给定材料2反映了基层养老院存在的许多问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针对基层养老院存在的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护理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法规缺位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是......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