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一组有关《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材料:
材料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材料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材料3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材料2中“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3)结合材料3分析正确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

【参考答案】

(1)材料1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即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既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有......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材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l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