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2
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2005年10月19日发表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简述康有为和孙中山在“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这一路径的选择上有何区别。
(2)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参考答案】

(1)康有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主要是向日本学习,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走自上而下的道路。孙中山“向西......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材料1 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电视、电脑、广播、新闻报刊等),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人肉搜索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某某门背后的真相,为某三某七找到大众认可的道德定位,还可以在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探寻并发现最美丽的丛林少女,最感人的高山牧民,最神秘的荒漠洞窟,最浪漫的终极邂逅……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而与刺青、美白、护肤、减肥等直接在人肉上施行的种种行为无关。 ——某百科网站对人肉搜索的定义 材料2 2008年1月9日,天涯论坛一位网友在浏览到姜某的MSN空间后,在天涯八卦义愤发帖,标题为《看到一个MM自杀前的博客因为小三……她从24楼跳下去了好惨》,帖子全文转载了姜某自杀前的博文。1月10日晚,一个自称姜某的朋友的朋友的网络友发了题为《哀莫大于心死,从24楼跳下自杀MM最后的BLOG日记,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帖子。2008年的第一场网络风暴由此展开。网友在漫骂谴责之后,动用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公布了姜某丈夫王某和第三者的详细资料,在网上号召其所在行业驱逐他们,激动的网友甚至找到了王某父母的家,在其门口用油漆写下了“逼死贤妻”等字样。很多网友将此事闹到自己的单位,王某因此遭到辞退,其他单位一接到王某求职也退避三舍。王某父母的住宅被人多次骚扰,门口被贴满诬陷恐吓的标语。王某请求法院判令参与人肉搜索3家网站停止侵害自己的名誉权,消除不良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并承担自己的资损失、精神损失共计13.5万元。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出网络生活有哪些特点? (2)简述网络生活中大学生如何做到社会公德的自律。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两个阿拉伯人在沙漠里结伴同行,一个阿拉伯人在沙漠里失去了骑骆驼的同伴,他找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晚上遇到了一个贝都印人,阿拉伯人开始打听失踪的同伴和他的骆驼。 “你的同伴不仅是胖子而且还是跛予吗?贝都印人问。 “是啊。他在哪里?”希望涌上了阿拉伯人的心头,阿拉伯人急忙问下去。 “我不知道他在哪里。但是你告诉我,他手里是不是拿一根棍子?他的骆驼只有一只眼,驮着枣子,是吗?” 那个人更高兴了,急忙回答说:“对,对!这是我的同伴和他的骆驼。你是什么时候看见的?他往哪个方向走了?” 贝都印人回答说:“我没看见他。从昨天起,除了你,我一个人也没看见过。” “你怎么嘲笑我?!”阿拉伯人很生气,打断了对方的话,说,“你刚才详细说出了我同伴和骆驼的样子,现在说没有见到过,这不是在欺骗我吗?” “我没骗你,我确实没看见过他。”贝都印人平静地重复说,“不过,我还是知道,他在这棵棕桐树下休息了许多时间,然后向叙利亚方向走去了。这一切事情发生在3个小时前。” “你既然没看见他,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知道的呢?”阿拉伯人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我确实没看见过他。”贝都印人说,“我是从他的脚印里看出来的。” 他拉了阿拉伯人的手,走到沙漠上,指着脚印说:“你看,这是人的脚印,这是骆驼的脚掌印子,这是棍子的印子。你看人的脚印:左脚印要比右脚印大和深,这不是明明白白说明,走过这里的人是个跛予吗?现在再比一比他和我的脚印,你会发现,那个人的脚印比我的深,这不是表明他比我胖?” 阿拉伯人很是惊奇,说:“这一切都很对。那么,请你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骆驼只有一只眼的?要知道,它的眼睛又不接触地面。” “道理也是一样的,”贝都印人笑着说, “它的眼睛是没有触到地面,但是它还是留下了痕迹。你看,骆驼都吃它身体右边的草,这就说明,骆驼只有一只眼,它只看到路的这一边而看不到那一边。” 阿拉伯人更加奇怪了,问:“那么驮在背上的枣子留下了什么痕迹呢?” 贝都印人朝前走了20步,说:“你看,这些蚂蚁都聚在一起,难道你没有看清它们都在吸枣汁吗?” 阿拉伯人沉默了好久,然后问:“那么时间呢?你怎么确定他在3个小时以前离开这里的呢?” 贝都印人又笑了起来,解释说:“你看棕榈树的影子,在这样的大热天,你总不舍认为一个人不要凉快而坐在太阳光下吧?所以,可以肯定,你的同伴是在树阴下休息的。可以推算得出:阴影从他躺下的地方移动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地方,需要3个小时左右。”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贝都印人让阿拉伯人吃惊的回答所反映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2)怎样才能做到像贝都印人那样去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