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今天的生态圈是自然界漫长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史的积淀。整个生态圈中的格局也是自然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生态圈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使生态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总是达到一种有序状态。旧的有序状态破坏了,经过自我调节又达到一种新的有序平衡态。生态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来源于生物乃至生物DNA的自我调节机制。或者说是 DNA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或宏观形态。在这里,微观调节机制与宏观调节机制是全息的。倘若DNA没有自我调节机制,那么整个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生态进化也就不可能了。可以说,DNA是一个生态微观全息元,它是整个生态史的缩影,它凝聚着整个生态圈中生态变化、演化的信息,它是宏观变化的微观反映。
DNA对生态信息的记录是以生物体为中介的。生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对生境变化的适应。如果变化了的生境具有稳定性,那么生物的行为、特征等也就具有稳定性。生物在这种稳定性中形成起来的行为、特征等就会逐渐内化到 DNA中去,成为生物的本能。生物的多样性就是生境的多样性造成的,是生物适应生境的结果,是生境多样性在生物主体上的显化。这在岛屿生态系统中比较明显。由于岛上群落生境的单一性,就引起了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简单化。这种简单化招致生态小生境数量的减少以及种类组成的贫乏。生态系统的简单化,也改变着竞争和捕食的因素,并给例如不会飞翔的鸟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生境的变化又导致了对某物种的自然选择,使某些不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迅速消失,适应者迅速发展起来。可见,物种也是生境变化的结果。
下面对文中“内化”、“显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内化”和“显化”都显示出生物与生境之间的普遍联系。
②“内化”是指DNA植根于生物个体之中。
③“显化”是指生物个体的明显变化。
④“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变化了的生境具有稳定性。
⑤“显化”体现了生物对生境的适应。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上一题
目录
下一题>
热门
试题
单项选择题
“我们家的‘北海’”是指:
A.同窗家中的后花园。
B.同窗家中的睡莲池。
C.后花园里的小凉亭。
D.后花园里的一座假山石。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成为诗歌界的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试题
对枣核在文中作用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根据文意,“传统决策观念”与“现代决策观...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