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唐律疏议·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罪有疑难谳,从赎。疑,谓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旁无证见;或旁有闻证,是非似疑之类。”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什么刑法原则该原则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该段文字反映的是疑罪从赦从赎原则。该原则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原则,唐朝沿用。
点击查看答案
<上一题
目录
下一题>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联系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点击查看答案
问答题
2005年5月25日上午9时左右,赵先生到某超市购物,因尝了一个樱桃,就被超市工作人员叫到办公室,说他偷吃樱桃。赵先生认为只是品尝,不是偷吃。工作人员还要赵先生脱去上衣进行检查。赵先生不答应。一个工作人员上来强行脱赵先生的衣服,致使赵先生摔倒在地,鼻子不停地流血,耳朵也发生耳鸣。直到中午11点左右,赵先生才被放出来。他要打“110”报警,几次拿起电话,都被超市的人抢走话筒。派出所的民警赶到后,他们就一起去做了笔录,然后赵先生到医院验伤接受治疗。赵先生一怒之下将超市告上了法庭。 请运用宪法知识对此案进行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唐朝贯彻该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疑罪,应当如何适用
试解释该段文字中“疑”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