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校对题:通读并纠正校样中的错误。
令 人 头 痛 的 冷 泉
说到冷泉,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风景秀丽的长白山冷泉、日本 冷泉,那种冒着无数凉爽气泡的泉水,犹如气水一般。在炎炎夏日, 泡一泡冷泉,神清气爽,无比箧意。
这里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让无数农民及农技科研人员头 痛的冷泉— —出生在冷浸田中的泉水。
冷浸田是指山丘谷地受冷水、冷泉浸渍或湖区滩地受地下水浸渍 的一类水田。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山区谷地、丘陵低洼地、平原湖沼 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库堤坝的下部。冷浸水从田中一处、几处或多 处泉眼冒出来,因此农民也常称这种田为“泉眼田”或泉水田。由于 冷泉水温度低,所以这种田的特性主要是水土温度低,这就使水稻生 长不良,尤其是泉眼周围的水稻长得更差,甚至枯萎死苗,成为造成 其低产的重要原因。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稻根系发育的最适土壤温度为 30~32℃, 低于 15℃时,根系生长活动减弱。水稻分蘖的最适水温为 32—34℃, 水温低于 22℃,分蘖十分缓慢,低于 20℃,则停止分蘖。在湖南等 地,插秧后,甚至 5 月中旬,冷泉水田的水温一般还只有 20~25℃,
泥温 18~22 度。很明显,这样低的温度势必影响水稻的生根和 分蘖。湘中农民谚语说:“五月下田还冰脚,要等龙船鼓响才来禾(分 蘖)”。一般要插秧后 20 几天才分蘖,也就是到了 5 月下旬或 6 月初, 随着气温的升高,冷泉水田的水温泥温才慢慢升高,水稻开始分蘖, 但是此时水稻已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孕穗),水稻的营养物质 也随之转入供应幼穗发育需要了。这样水稻分蘖后期则得不到足够的 营养,而形成很多不结谷的无效 分蘖,即“谷多草少”,导致产量低。
科学家们也研究出一些对付这种冷泉,提高水稻产量的办法, 其中最直接的是“引泉出田”:开沟将泉水引出水田,或用竹简排水管等引出冷水。如果泉眼深,水又大,可采用围成泉井的办法, 挖开泉眼,沿四周作围埂,然后再开沟或用排水管引水出田。另 外,通过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从而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 壤通透性,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有助于改造冷浸田, 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