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一】

 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

李老师是位新教师。 刚刚参加工作, 对如何管理好班级、 调控课堂教学秩序没有什么经验。 他于是向前辈王老师请教。 王老师说“对于一个老师来说, 最重要是如何给学生一个下马威, 建立自己的威信。”
王老师还举了一个大多数老师如何对待上课讲话学生的例子。 他说如果有学生上课讲话, 被老师眼光扫视后还不自觉停止, 就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以免影响别的同学, 同时又可杀一儆百。 学生到了办公室后, 所有老师都不理他, 这叫“冷处理”。 学生呆在成人堆里, 不久便会不自在, 开始焦虑, 渴望回到同学中去。 这时教师开始处理问题了。 在“你觉得你今天犯了什么错误? ” 这个问题的回答上, 如果学生表现出不认错、 不合作的态度,教师常使用的一招就是找来一份报纸, 让这个学生从开头读到尾,“你不是喜欢讲话吗? 今天让你讲个够!” 不念完报纸, 学生当然也不能离开教师的办公室。 不过, 大多数进了办公室的学生很快就会就范。 接下来就是老师跟学生订下处罚条约。“如果下次讲话被我抓住了怎么办? ” 学生为了急于离开办公室, 会胡乱想出一些自我惩罚的办法, 如写检讨、 自己打自己嘴巴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 班里会很长一段时间没人敢犯这样的错误。 学生就会变得服服帖帖的......
阅读上述文字后, 请回答以下问题:

请依据这个案例探讨教师应如何进行班级教学管理?

【参考答案】

(1) 提高班主任素质, 进行自我教育
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 需要把班级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 使每一个学生......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案例二】“小博士” 活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 展开了“小博士” 活动。 具体做法是: 要求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 自愿完成一项“长作业”, 少则两周, 多则一两个月 , 自己研究探索某一个专题, 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 以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 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小博士活动” 涉及范围广泛, 包括天文、 地理、 科技、 历史等, 不同年级、 不同班级都有自己的“子工程”,确定的专题包括:“北京的四合院”“国宝大熊猫”“关于沙尘暴的调查报告”“中国茶文化” 等,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去图书馆、 逛书店、 上网搜寻等手段搜集材料。 许多同学还走向社会, 去考察、 采访,去亲身体验。 如四(二) 班十几名同学研究北京大胡同, 每到周末, 同学们便背上水壶、 面包、 笔记本、 照相机等穿梭于北京大大小小胡同, 结识了一批京城老人, 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北京大历史文化。 把收集到的资科进行分类整理, 然后和老师、 家长一起研究, 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最多的写了七八千字。为了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 学校每周一下午组织一次课题宣讲,“小博士” 向老师、 同学介绍自己研究的基本经过, 课题的主要内容, 进行课题研究的体会, 并当场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阅读上述文字后, 请回答以下问题: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 新课程改革可以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