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下列是有关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关系的材料:
材料1
在普通形势之下,国民革命的胜利,自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国民革命成功后,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
所以中国农民运动,必须国民革命完全成功,然后国内产业勃兴,然后普遍的农业资本化,然后农业的无产阶级发达集中起来,然后农村间才有真的共产的社会革命之需要。
——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3年12月1日)
材料2
现在阶段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必然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前途,经过一定步骤和阶段,完成革命的转变。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便是在现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已经含有和存在着一定的个别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分;而且在国际的(苏联的存在,世界资本主义的空前经济危机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增长)与国内的(A.反帝国主义斗争;B.不仅与封建残余和军阀制度作残酷的斗争,而且要与中国资本家作残酷的斗争;……E.工业农业的深刻危机,需要采取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办法等等)各种条件,都有利于促进革命的转变。
——摘自陈绍禹《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1931年2月)
材料3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个阶段,以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指出其错误性质及其危害性。
(2)阅读材料2,分析其错误及其原因。
(3)阅读材料3,说明中国革命两个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4)比较材料1、2、3,并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说明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错误在于“二次革命论”,也就是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下列是有关我国2003~2004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材料 材料1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走出了相对低迷阶段,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但是,经济加快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 在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的基础上,2004年头2个月占全社会投资八成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猛增53%,超过了经济全面过热的1992年,钢铁投资的增幅更是飙升到202%。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至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2003年的粮食产量4307亿公斤,比1998年的 5123亿公斤减少了816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98年的412公斤下降到334公斤,达到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投资膨胀造成煤电油运供应紧张,拉动了基础产品价格上涨;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引发了粮食及相关副食品价格攀升。投资膨胀和粮食减产相互作用,使通货膨胀率不断逼近5%的“警戒线”。 材料2 200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控速降温”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了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清理整顿开发区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等调控措施。 2004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 材料3 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4年经济增长率为9.5%,继续在适度增长区间高速运行;二是扭转了粮食生产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下滑的趋势,粮食产量达到 4895亿公斤,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呈平稳回落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抑制。四是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35.7%,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五是实现了将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了 3.9%,避免了难以承受的高通货膨胀;六是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年新增就业超过了预定目标。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这一轮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2)联系材料说明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