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以下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
材料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第694页
材料3
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结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在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材料1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减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万亿,增长26.7%,今年第一季度增长43%,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强劲,结构矛盾突出,去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今年第一季度又分别增长107.2%和101.4%。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不仅已经关闭的小钢厂恢复生产,而且又上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 2004年前10个月,全国原煤产量达12.85亿吨,同比增长16%;全社会煤炭库存1.14亿吨,比年初增加463万吨,增长4.2%。但目前国有大矿能力已经接近饱和;乡镇矿成为增产的主力,但资源浪费严重。钢厂用煤还要受品种的制约,铁路运输也受瓶颈制约。 在电力方面,今年前10个月,全国发电量达1.7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但全国依然有24个省级电网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夏季,全国电力供需缺口在3000万千瓦以上。 在油品方面,今年前10个月,全国生产原油1.45亿吨,同比增长2.9%;原油进口量8580万吨,增长36.2%;原油加工量2.25亿吨,增长14.4%。成品油产量1.2亿吨,增长16.4%。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接近100%,新增部分基本上靠进口解决。 在运输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为16.13亿吨,同比增长1.33亿吨,增长9%。其中煤炭适量7.4亿吨,同比增加8765万吨,增长12.7%。日均装车突破10万车,但对货运需求的满足率仍只有三分之一。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8.72亿吨,增长22.8%。 材料2 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自《十六大报告》 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使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投资总规模保持合理水平,投资效益得到提高,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2,结合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论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