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资料一:
1989年8月,S先生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将其研制的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推向市场,赚进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奠定了A集团创业的基石。1991年4月,珠海A新技术公司成立;1993年7月,A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38个,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年初,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A大厦一期工程动土,同年S先生当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但1997年年初,A大厦在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后停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原“A集团”的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的S先生黯然离开。
1.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
1994年8月,S先生提出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跳出电脑产业,将生物工程和房地产列为新的产业支柱。但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如与外资合作、资产股权化、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支撑等)稳定原有产业和已有项目,而是齐头并进、急于求成,在生物工程刚刚打开局面但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又贸然向房地产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进军。拟建的A科技大厦设计也一变再变,从最初的18层一直涨到70层,投资预算也从2亿元涨到12亿元。从1994年2月大厦破土动工到1996年7月期间,原“A公司”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由于资金的难以为继,就将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抽出投入A大厦的建设,结果多元化经营变成了多元化失败。
2.风险控制与监督
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原“A集团”的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原“A集团”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款可达3000万~5000万元。以如此高额的营业额和流动额,完全可以陆续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并逐渐转化为在建项目的分段抵押贷款。但S先生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为傲。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成了原“A集团”突发财务危机的致命伤。
与此同时,原“A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失控,坐交货款、资金流失严重。集团公司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其全资子公司K公司,至1996年年底累计债务就已达1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公司内部人员侵吞造成的。1996年,其保健品销售额为5.6亿元,但坏账就高达3亿多元。资金在各个环节被无情地吞噬,成为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
资料二:
1997年,S先生带领旧部研制新的保健产品,开始了负债重新创业。1999年,成立上海B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0年,S先生悄悄还清了原“A集团”时期所欠的全部债务。2001年,成立上海C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购入民生银行6.98亿股流通股和华夏银行的1.012亿股流通股,并将其研制的保健产品的知识产权及其营销网络75%的股权以12.4亿元卖给了D集团公司。2004年,成立上海E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在开曼群岛注册A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更名为A网络集团后在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登陆美国最大IP0民营企业,也是美国本土外最大IPO的IT企业。
1.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
全面冒进的多元化战略方向失误让S先生意识到,投资产业需要慎重考虑三个条件:首先判断它是否为朝阳产业;其次是人才储备够不够;最后是资金够不够。因此,新“A集团”业务的发展强调安全,第一个项目做成功后,再考虑做第二个项目,一点点往前推进。在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新“A集团”环环相扣地进入保健品、金融、IT行业,全面取得成功。
2.风险控制与监督
新“A集团”最在乎的事情,就是公司的现金流和时刻保持财务健康(负债率维持在5%的标准上)。s先生锻造队伍执行力的第一步,就是从管理好现金流量开始的。“款到提货”是他的市场销售原则,而且大小经销商一视同仁。货款是经销商与总部之间的事情,分公司绝不染指。每个销售经理的背后,附带多人信用担保。为了提高执行力,新“A集团”建立了一个50人的纠察队伍,负责对分公司的检查,省级分公司也有纠察队查市级市场,市级纠察队再查县级市场。从而摆脱了一般保健品企业对于经销商的严重依赖。同时,新“A集团”倡导“有奖必有罚,奖罚必配套”的企业文化,每次开总结大会,一定是最佳和最差同时登台,最佳上台领奖金,最差下台领黄旗。对每一位经理,S先生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获得巨额奖金的可能,还给他们做不好就要接受大笔罚款的责任。在保健品行业,坏账10%可以算是优秀企业,20%也属正常,而其保健品部10年来的销售额100多亿元,坏账金额是零。
要求:
结合资料一,分析原“A集团”的总体战略类型,并指出此种战略的风险。

【参考答案】

原“A集团”跳出电脑行业,将生物工程作为支柱产业,并贸然投向房地产行业,它实行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海清啤酒成功地在中国西部一个拥有300万人口的C市收购了一家啤酒厂,使其不仅在该市场得到了95%以上市场占有率的绝对垄断,而且在全省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60%以上,成了该省啤酒业界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C市100公里内有一家金杯啤酒公司,3年前也是该省啤酒业界的老大。然而最近金杯啤酒因经营不善卖给了一家境外公司。金杯啤酒在被收购后,新老板立刻花近亿元的资金搞技术改进,还请了世界第四大啤酒厂的专家坐镇狠抓质量。但是新老板清楚得很,金杯啤酒公司最短的那块板就是营销。为一举获得C市的市场,金杯啤酒不惜代价从外企挖了3个营业精英,高薪招聘20多名大学生,花大力气进行培训。 省内啤酒市场的特点是季节性强,销售旺季定在春末到初秋的这半年多时间。一年的大战在4月、5月、6月三个月基本决定胜负。作为快速消费品,啤酒的分销网络相对稳定,主要被大的一级批发商控制,金杯啤酒没有选择正面强攻,主要依靠直销作为市场导入的手段,由销售队伍去遍布C市的数以万计的零售终端虎口夺食。金杯啤酒的攻势在春节前的1月份开始了,并且成功地推出了1月18日C市要下雪的悬念广告,还有礼品附送。这样,啤酒覆盖率和重复购买率都大大超出预期目标。但是,金杯在取得第一轮胜利的同时,也遇到了内部的管理问题。该公司过度强调销售,以至把结算流程、财务制度和监控机制都甩在一边,销售团队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甚至上行下效不捞白不捞。公司让部分城区经理自任经销商,白用公司的运货车,赊公司的货,又做生意赚钱,又当经理拿工资。库房出现了无头账,查无所查,连资金去哪儿了都不知道。 面对竞争,海清啤酒在检讨失利的同时,依然对前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对手在淡季争得的市场份额,如果没有充足的产量作保障,肯定要跌下来;而且海清啤酒的分销渠道并没有受到冲击,金杯啤酒进入零售网点不过是地面阵地的穿插。 如今,啤酒销售的旺季,也就是决胜的时候快到了,你认为海清啤酒应该怎样把对手击退,巩固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