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防止撒哈拉沙漠的不断北侵,从1975年起,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沿撒哈拉沙漠北缘大规模种植松树,号称世界级“绿色坝”。该工程绵延1500公里,延伸到邻国摩洛哥和突尼斯。依理论计算,该工程能使阿尔及利亚林地面积每年扩展10%。但由于没有弄清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盲目集约化和外来物种的大量使用,使得生态建设变成生态灾难,沙漠依然在向北扩展。
材料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大规模移民南部大草原,草地的严重破坏诱发了大规模的沙尘暴:1935至1975年的40年间,大平原地区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每年高达4000至6000平方公里。为控制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其主要做法是,推行“农场法案”,鼓励弃耕,政府采取补偿制度,休牧还草,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然保护区。由此看来,美国主要是利用了“人退”的办法成功地遏制了困惑该国几十年的“黑风暴”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荷兰和英国。举世闻名的围海造田工程对荷兰农业发展、市镇建设和自然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过去20年来,围垦区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生机。这一成功做法,经常被作为生态重建的成功案例反复引用。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最早尝到了生态破坏的苦果,大量采煤使得该国的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但到20世纪90年代,他们已经把历史上由于采矿而造成的废弃地恢复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规划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乡村景观。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借助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
                         ——摘自http://shxwblog.blog.sohu.com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人们的活动为什么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答案】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在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材料1中人们的行为没有认识到自然......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