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近两三年,在日本经常讨论日美中俄关系。这表明人们强烈希望日本成为与三国对等的国际政治主体。过去,日本在美中俄的权力之争中屡屡被耍弄。对像日本这样具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来说,提出这种要求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这也是使日本外交成熟起来的必经阶段。
美中俄作为左右国际政治秩序的“极”已被世界所承认,而日本没有得到这种认可。日本战后在安全保障上始终坚持彻底的防御状态,不足之处一直依赖日美同盟弥补。
……因此,美中俄也一直把日本视为远远落后的政治对手。 日本应该正视这一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使日本取得与美中俄对等的地位。
——摘自日本《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3月17日文章《远东形势与日本》
材料2
但是,国会在昨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表明它在重申其民族主义情绪方面取得了扎实的进展。它已经任命了一个国会委员会,由它来调查国会是否应该采取一个有争议的步骤,修改战后“和平宪法”。
而这一行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采取的:年轻人中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日本是否能够充分依赖美国来保护自己不受攻击的疑惑与日俱增,同时产生了一种它应该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情绪。
——摘自英国《金融时报》2000年1月21日文章《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材料3
现在日本应该谋求的是这样的勇气:坦率地说出向美国应该说出的话。而且,需要有柔和而坚韧不拔的谈判能力。
过分地关照会扭曲日本国民的对美情感,结果可能会损害日美关系。只有不怕发生摩擦,向美国提出自己的主张,才能加深两国真正的伙伴关系。
——摘自日本《朝日新闻》2000年1月19日社论《需要坚韧不拔的谈判力》
日本对美国的依赖决不意味着日本的懈怠和软弱无力。日本立足于兼顾本国以及地区和世界利益的立场,不选择军事自立的道路。然而,如果因为日本不想在军事上自立而继续受到低于美中俄的政治待遇,那么虽不情愿,但或许日本将来也不得不考虑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摘自日本《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3月17日文章《远东形势与日本》
材料4
在华盛顿,人们普遍的看法是,日本是能够担当“领导角色”的。美国倾向于给日本的“领导角色”所下的定义应该是,东京按照华盛顿的希望去做,而不需要华盛顿事先告诉东京应该做什么。对于这种“领导”的前景可能将是非常不错的。
——摘自《日本时报》2000年8月8日文章《承认日本在亚洲的重要作用》
日本在军事方面的态度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几年来,它一直在减轻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放宽长期以来限制它行使军事力量的政治和宪法约束。这些变化在华盛顿引发了一场悄悄进行的辩论。美国防务和情报官员难免要扪心自问:一个比较自信的日本对美国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美国与言听计从的日本之间那种原有的冷战式安全关系终于行将结束了。日本的所作所为开始再次像一个“正常”大国那样。对美国和亚洲的未来而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正常”
——摘自美国《洛杉矶时报》2000年2月23日文章《在亚洲,另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诞生了》
材料5
活着的人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国家坚守不重蹈覆辙这一誓言,并对此进行谢罪和反省。而那些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国家把死者作为“英灵”而加以赞美,然后再重蹈覆辙继续“制造”这样的“英灵”。可以说,对这个问题,即使反对靖国神社运动的一方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 因此,要解决“靖国神社问题”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
——摘自日本《世界》月刊2000年9月号文章《“靖国神社问题”的结论何在》
材料6
9·11事件后,日本抓紧利用这一时机,加紧了向海外派兵的步伐。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有机会修改了《海上保安厅防卫法》、《自卫队法》等法律,加紧向外派兵。……日本政府于2002年12月2日决定,将在本月内派遣具有情报收集功能的宙斯盾护卫舰前往印度洋,其名义是协助美国打击恐怖势力。
——摘自《国际月刊》2003年1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材料4,分析冷战结束后,日本在对外关系中推行一种什么战略其对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并分析日本近年来推行这种战略的原因。
(2)对比材料3和材料4,分析日本年轻官僚们所谋求的日本的“领导角色”和美国希望日本能够担当的“领导角色”的内涵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5的观点,要解决靖国神社问题,日本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并根据材料5指出优先解决这一问题的理由。
(4)根据材料3、材料4和材料6,分析日本在走向大国的道路上,采取的是什么方式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选做题Ⅱ
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出地提了出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5·31”讲话中把“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列,在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请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和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确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并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

选做题Ⅰ
(1)冷战结束后,日本在对外关系中加紧推行谋求政治大国战略。其战略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公认......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高技术的材料: 材料1 投资流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研究与发展(R&D)投入持续增长。1990年,美国对信息业的投资第一次超过了对其他产业领域的投资:到1996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投资为61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到41.5%,超过了日本和欧洲该项投资的总和。这就使得美国在高技术产业和信息领域拥有着明显的优势。据估计,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 3是由信息产业发展带动的。另一方面,早在1994年美国R&D投资就高达1730.2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61%。 由于美国R&D经费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使得美国具有较高的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投资重点向高技术产业倾斜,使得美国新产品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了美国在下个世纪初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领先地位。据报道,为了缩小与美国的差距,1996年日本 R&D投资比1995年增加了3.4%,达到15万亿日元,占其GDP的3%。 ——摘自《开放导报》1998年第6期 材料2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下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在产业之间还是在各产业内部,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问题。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日趋尖锐。经济增长因素中仍有70%依赖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1998年我国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已接近 90%,但粗加工比重很大,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从而严重制约了外贸效益的提高。主要工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已占30%~40%,而我国只占 10%左右。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材料3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占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4。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需求增长不可逆转,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在环境方面,我们正为严峻的酸雨、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城市生活垃圾所深深田扰。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近180万平方千米,年沙化面积1800多平方千米,酸雨面积109万平方千米。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看来,建立在资源依赖型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而高科技由于具有敏捷化、人格化的内涵,并且追求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其发展边界将趋向无限。因此,高科技不但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减轻人口增长的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我国应当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选择。 材料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将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总量不高等问题。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中发(1995)8号)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简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 (2)分析材料3,简述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高科技发展的关系。 (3)分析材料2、3、4,简述我国加速发展科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