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灯下漫笔》中的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参考答案】
容易苟安满足的奴性心态。
点击查看答案
<上一题
目录
下一题>
热门
试题
单项选择题
“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______
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战国策》
点击查看答案
单项选择题
《宝玉挨打》中描写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个人物是______
A.林黛玉
B.薛宝钗
C.王熙凤
D.袭人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如何去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心
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